第168集:意识上传的争议(第2页)
“张老爷子临终前录了37段语音,说怕小远忘了他的声音。”苏晓关掉视频,从鳄鱼皮文件夹里抽出定制协议,“所有数据来自用户自愿提交的备忘录,芯片可物理拆除,木材可溯源回收。”财务总监推了推金丝眼镜:“但研发投入已吃掉子公司47%预算,首月300单咨询里,187条是伦理投诉。”
会议室陷入死寂,只有墙上苏承宗的画像在光影里沉默。那是1952年的肖像,老人手里攥着刨子,眼神里的固执和此刻苏晓如出一辙。
三、老榆木里的故事
第一个定制者是话剧演员林曼。她抱着褪色的《哈姆雷特》剧本走进实验室时,袖口还沾着舞台妆的银粉。“他最后一场戏就是在这梳妆台前提词的。”她的指尖划过剧本第37页,那里有咖啡渍晕染的字迹。陈屿团队用激光在抽屉底板刻出纳米级声槽,当林曼打开抽屉的瞬间,亡夫的声音突然响起:“第三幕独白要这样处理——”
声音戛然而止,像当年他突发心梗时的骤停。林曼僵在原地,眼泪滴在底板木纹里,和二十年前丈夫改剧本时洒的咖啡渍重叠成深褐的圆点。而在苏州老城区,环保组织举着“还木材以自然”的标语围堵苏氏老宅;哲学教授在《新京报》撰文《当家具成为记忆容器:技术对情感的殖民》;甚至有宗亲在祠堂摆下香案,用黄符镇着打印出来的芯片图纸。
苏晓在内部信里写道:“1952年爷爷烧假货,是因为器物要对得住人心;今天我们存记忆,是要让人心对得住时间。”信末附着张老爷子的最后一条语音备忘录:“小远啊,等你长大,摸这椅子的木纹,就知道爷爷抱过你。”
四、哲学课上的摇椅
深秋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大学教室的黑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苏晓站在讲台上,身后投影着摇椅的结构图,台下有学生举着手机直播。“如果曾祖父只能通过家具说话,这是传承还是技术造假?”话音刚落,后排的校服少年突然站起,是小远。
“那不是假的!”他攥紧书包带,指节发白,“爷爷摇椅子时,左前腿会先‘咯噔’一声,因为1998年下大雨泡胀了榫头。”少年从书包里掏出块木屑,举到镜头前,“这是修椅子时掉的,闻着有旱烟味,和爷爷烟袋里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