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集:星际贸易的雏形(第3页)
\"成功了!\"小李的欢呼声在舱内回荡。王师傅走上前,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磁环光滑的表面。金属的冰凉感透过指尖传来,与他记忆中爷爷掌心的温度奇妙地重叠。
\"当年我爷爷在战火里把榫卯图谱缝在棉袄夹层里,\"老人的声音突然有些哽咽,他指着磁环与木材的连接处,那里的榫头形状依然保留着宋代《营造法式》里的经典样式,\"他总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这玩意儿有天能去火星。\"
苏晓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想起父亲曾告诉她,苏承宗在1956年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时,指着屏幕里的卫星说:\"总有一天,苏家的家具要跟着中国人上太空。\"那时的红木家具还带着旧时代的雕梁画栋,榫卯里嵌着的是木楔而非磁环,但那份对未来的想象,此刻正通过磁悬浮的嗡鸣,在火星的引力场中回响。
三个月后,当\"星舰\"的载人舱缓缓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时,苏晓正在地球的控制中心看着实时画面。镜头扫过舱内的居住模块,在橘红色的火星阳光下,那套由磁悬浮榫卯连接的家具系统闪着温润的光泽。其中一张折叠桌的抽屉内侧,刻着一行小字:\"榫卯,来自地球的温柔连接。\"
王师傅的孙子,那个在零重力实验室里撞上天花板的年轻工程师小李,此刻正作为首批火星定居者之一,戴着vr眼镜检查家具系统。他的手指划过桌角的磁环,突然笑着对镜头说:\"我爷爷说,这是老祖宗给火星写的第一封信。\"
控制中心里爆发出一阵轻笑。苏晓看着屏幕上那个遥远的红色星球,想起天象厅里那张1921年的老照片——苏承宗站在上海的木匠铺前,手里拿着一把刚打磨好的榫凿,身后是堆成小山的木料。那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一个世纪后,他所坚守的榫卯智慧,会以磁悬浮的形式,在另一个星球上继续讲述关于连接与传承的故事。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桌面,仿佛还能感受到零重力实验室里,那对磁环在失重中轻轻相斥时的微颤。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千年木作智慧与未来科技的温柔握手,在火星的尘土里,种下了来自地球的第一缕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