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0集:地球博物馆的构想(第2页)

施工期间,苏晓几乎每天都会来现场。她看着工人将1935年苏氏工厂生产的第一台木工刨床嵌入展示墙,看着技术团队在一台1970年代的五斗柜里安装微型空气循环系统,用来保存当年采集于苏州园林的空气样本。最棘手的是2050年的“气候沙发”——这张由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家具,表面覆盖着一层能随温度变色的薄膜,内部芯片实时接收着南极科考站、亚马逊雨林监测点、北极浮标的数据,将全球平均气温、二氧化碳浓度、冰川面积变化等信息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信号:温度升高时,沙发会微微发热;冰川消融加速时,扶手处的Led灯会呈现出冰蓝色的流动裂纹。

“小姐,这沙发的能耗……”工程师拿着测试报告有些犹豫,“为了实时更新数据,它的待机功率比普通家具高十倍。”

苏晓正在检查一个嵌入老家具抽屉的微型显示屏,闻言头也不抬:“把它接入总部的太阳能供电系统,不够的部分,用我们在非洲建的光伏工厂的配额补。记住,它不是家具,是地球的脉搏仪。”

开馆前一个月,苏晓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展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礼物:一块从正在消融的冰川中取出的冰芯,被保存在特制的真空容器里。她决定将这块冰芯放在博物馆的核心展区,旁边是一台1950年代的苏氏橡木书桌,书桌的抽屉里,放着当年一位南极探险家的日记复印件,日记里记录着他在那片冰原上听到的寂静。

205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地球记忆博物馆正式开馆。

入口处的互动屏上,用多国语言循环播放着苏晓亲自撰写的引言:“我们制作家具,也记录地球的呼吸。”当参观者将手掌放在屏幕上时,系统会根据实时采集的环境数据,在屏幕上生成一棵虚拟的树,树的年轮宽度、叶片颜色会对应显示当地的空气质量、温度等指标。

博物馆内,光线被设计成透过冰层的漫射效果。第一件展品是1930年代的老衣柜,玻璃展柜里,一束微光打在衣柜雕花的雀替上,旁边的显示屏上,是当年采集的空气样本分析:氧气含量21%,二氧化碳浓度310pp,背景音是1930年苏州街头的市井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停在展柜前,突然红了眼眶:“这是我奶奶的嫁妆柜,小时候我总在里面藏弹珠……原来那时候的空气是这样的味道。”

再往前走,是1976年的一台杉木书柜,柜门上烫金的“为人民服务”字样已有些斑驳。书柜的一个抽屉被改造成了微型气候站,里面存放着当年中国北方一次罕见沙尘暴的采样数据,旁边的屏幕上,是苏氏技术团队根据数据还原的当年沙漠化进程模拟动画。

核心展区里,那块南极冰芯在低温容器中散发着幽蓝的光,旁边的1950年代橡木书桌前,围满了正在听讲解的孩子。讲解员是一位年轻的气候学博士:“小朋友们看,这张桌子是用生长在1940年代的橡树做的,那时候南极的冰川比现在厚三百米。而旁边这块冰,是去年从同一区域取来的,它每融化一厘米,海平面就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