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2集:时间胶囊的约定(第2页)

大屏幕上出现了钛合金抽屉的剖面图:内层是隔热的气凝胶,中间是防磁的钕铁硼合金,最里层贴着一张0.1毫米厚的桦树皮纸,纸上用苏家族传的朱砂墨写着“永存”二字。“这些抽屉将在2123年的同一天开启,”她抬手示意身后的“时间之树”,“但真正的时间胶囊不是这些金属与木材,而是此刻站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未来的想象与承诺。”

人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苏晓看见前排有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用放大镜观察展台上的一块柚木板,那是从1947年生产的衣柜门板上切割下来的样本,表面的包浆在灯光下呈现出琥珀色的光泽。老者突然抬起头,用带着粤语腔的普通话问道:“苏小姐,你敢保证一百年后,还有人在乎这些旧木头吗?”

苏晓笑了笑,示意技术人员切换画面。屏幕上出现了一组对比图:左边是1950年香港客户定制的梳妆台,镜面上刻着新娘的名字;右边是2023年同一个家族的孙女,在苏氏App上设计的智能化妆台三维模型。“去年我们做过一次老客户回访,”她指着两张图里相似的云纹雕刻,“发现有三十七个家族,连续五代都在使用苏家的家具。其中有位伦敦的老先生,至今还保留着1936年我祖父给他父亲写的便条,上面画着如何调整座椅高度的示意图。”

她的目光扫过展馆里不同肤色的面孔,突然注意到角落里站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三年前在非洲援建学校时认识的马赛族酋长,此刻他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卷兽皮塞进抽屉——后来苏晓才知道,那上面用炭笔记录着近百年来当地雨季的变化规律。

“木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会把时间刻进年轮里。”苏晓的指尖划过发言台边缘的木纹,那里有个细微的凹陷,是上周测试时被她不小心磕到的,“我们做这个计划,就是想让未来的人知道,在2023年的这个清晨,有多少人曾为他们守护过一片森林、一缕花香、一段记忆。”

启动按钮亮起来时,苏晓突然想起母亲昨天发来的视频。老宅院子里那棵苏承宗亲手栽下的香樟树,今年第一次在深秋开了花,母亲说闻到花香的那天,她在树洞里发现了一窝刚出生的小猫,那些毛茸茸的小家伙正蜷缩在祖父当年藏工具的铁盒里。

三、流动的记忆长河

仪式结束后,展馆里的人渐渐散开。苏晓走到“时间之树”下,发现编号1987的抽屉前站着位穿旗袍的老太太。她正用颤抖的手抚摸抽屉上的花纹——那是苏氏1987年推出的“回纹”系列复刻版,老太太的丈夫曾是这套家具的设计师。

“我先生总说,回字纹像条走不完的路。”老太太把一封信放进抽屉,信封上贴着1987年的邮票,“他走的时候交代,要把我们设计第一套家具时的草图留给后人看看。”她转身时,苏晓看见她旗袍领口别着的胸针,那是用老家具的铜合页改造的,上面刻着两个小字:“同途”。

展馆另一侧,几个孩子正围着“声音胶囊”装置叽叽喳喳。那是个直径两米的球体,内部布满了麦克风,访客可以录下三十秒的声音留言。苏晓走过去时,恰好听到一个小男孩的声音:“2123年的小朋友,现在是2023年10月12日下午三点,我家的樱桃木书桌刚刚掉了一块漆,我爸爸说这样才更有味道……”

球体的玻璃外壳上,实时显示着全球各地的留言数量:已经有来自127个国家的访客留下了声音。技术总监老周正蹲在地上调试设备,他手里拿着的螺丝刀柄是用苏晓父亲当年最喜欢的那把紫檀木椅的残腿做的。“这设备能抗住百年的电磁干扰,”老周抬头笑了笑,“就像当年苏老先生做的家具,能经住战乱和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