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81集:虚拟家族的诞生(第3页)

这些故事里没有商业秘籍,没有成功公式,只有一个手艺人对木头的敬畏,对人的体恤。有天李师傅颤巍巍地说:“听着听着,就想起我爷爷说的——老掌柜做生意,眼睛里不光有账本,还有人。”

四、木纹里的传承

虚拟苏承宗系统运行到第三年时,成了苏氏集团的特殊传统。新员工入职第一天,会收到系统推送的“苏承宗与第一块进口红木”的故事;逢年过节,家族群里会自动播放当年的节庆往事;连工厂车间的休息区,都装了全息投影,工人师傅们午休时,常会围着听一段老故事。

苏晓在一次巡厂时,看到几个年轻木匠围着虚拟苏承宗,听他讲1930年如何解决木料开裂的问题。“老法子是用糯米浆混石灰。”全息影像里的老者用手比划着,“现在有更好的胶水了,但道理是一样的——要让木头和木头真心相贴。”

一个年轻木匠突然问:“要是老掌柜遇到现在的环保政策,会怎么做?”这问题不在系统预设的故事里,全息影像沉默了几秒,烟袋锅在空中顿了顿:“民国二十六年,我烧了三船带虫眼的木料,账房说够买十亩好田。但我爹说,做木头生意的,心里得有杆秤,比天平还准的那种。”

苏晓站在阴影里,看着年轻人们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忽然明白,自己当年关掉商业预测模块是对的。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过去的决策,而是理解那些决策背后的价值观——就像苏承宗不会知道什么是碳关税,但他一定懂得“不亏心”三个字的分量。

那天下午,李师傅的孙子在车间里试做新设计的榫卯结构,反复调试都不理想。他烦躁地坐在地上,无意间点开了虚拟苏承宗的故事,正好讲到1921年苏承宗为了做一套仿明式家具,带着学徒在苏州园林里蹲了一个月,就为了看清楚廊柱的弧度。

“原来老掌柜也不是一次就成的。”年轻人重新拿起工具,这一次,他的动作慢了很多,像在跟手里的木头对话。

苏晓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特殊的摆件:用李师傅家族三代人的dnA培育的木材,刻成了三棵相连的树。最老的那棵树下,刻着虚拟苏承宗最常说的一句话:“木头会记得所有用心待过它的手,人也会。”

有天深夜,苏晓加班到很晚,习惯性地打开了系统。全息影像里的苏承宗正坐在老槐树下,烟袋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讲的是他刚创业时的故事:“第一套家具卖出去那天,我在木料堆上坐了整夜,不是高兴赚了钱,是觉得这些木头总算没白跟着我。”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苏晓办公桌上的一份报告上——那是关于下一代环保板材的研发计划,风险评估显示成功概率只有43%。她想起虚拟苏承宗讲过的无数个“不合算”的决定,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下了名字。

屏幕里的烟袋锅轻轻敲了敲桌面,像是在赞许。苏晓忽然笑了,她知道,有些东西比算法更可靠,比预测更持久——那是藏在木纹里的智慧,是刻在心里的准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手、用心,慢慢传下来的。

就像老槐树下的年轮,不需要计算,也会一圈圈,坚定地生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