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82集:跨时空的合作(第2页)

\"首次量子通信对接准备就绪。\"小林的声音带着兴奋的颤音。屏幕亮起时,一个由光影构成的年轻工程师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制服上绣着苏氏的新logo——依然是榫卯图案,只是线条变成了量子云的形状。

\"我是2073年研发部的苏越。\"光影人微微鞠躬,\"很高兴见到百年前的各位。反物质榫卯的难点在于...\"他调出三维模型,粒子流在屏幕上形成动态的咬合结构,\"需要让正反物质在接触瞬间完成能量转换,既不能湮灭,又要形成稳定结构。\"

老张突然站起来,他手里拿着一把祖传的鲁班尺:\"你说的这个'动态咬合',是不是和我们的'活榫'一个道理?\"他走到白板前,画出传统家具中的\"楔钉榫\",\"你看,通过木楔的伸缩来适应温度变化,让家具百年不变形。\"

光影中的苏越愣了一下,随即调出反物质结构图:\"您说的没错!只是我们用的不是木楔,而是零点能场...\"两个来自不同时空的技术方案在屏幕上重叠,古老的榫卯线条与现代的粒子轨迹竟然完美契合。

李师傅的孙子小李抱着一个樟木箱走进来,箱子里是李家三代人的工具:1920年代的锛子、1950年代的电锯、2010年代的激光雕刻机。\"苏总,我爷爷说这些或许能帮上忙。\"老人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他让我告诉您,当年他爷爷为了做一套月洞门,对着图纸琢磨了整整四十天。\"

时空实验室很快形成了奇特的工作模式:白天,工匠们在传统木工台前研究榫卯结构,用砂纸打磨出各种比例的木模;夜晚,量子通信启动后,他们与苏越团队探讨如何将这些结构转化为反物质模型。最奇妙的是凌晨时分,当晨光透过老车间的天窗照进来,会同时照亮台面上的木刨和屏幕里的反物质流,像是两个时代在这一刻完成了握手。

三个月后,第一个难题浮出水面。\"我们无法制造出稳定的纳米碳载体。\"老张把失败的样本摔在桌上,碳粉从裂开的容器里漏出来,\"就像用沙子做榫头,根本吃不住力。\"

屏幕里的苏越沉默片刻,调出一份泛黄的图纸——那是1925年苏承宗记录的\"百层木工艺\",将不同纹理的木材叠加压制,硬度堪比钢铁。\"你们看,当年没有复合材料,祖先就用自然的智慧解决强度问题。\"他的光影手指划过图纸上的木纹,\"反物质载体不一定需要全新材料,或许可以用现有的竹木纤维进行基因编辑。\"

苏晓突然想起工厂仓库里存放的一批百年楠木,那是1950年代从长江打捞的沉船木料,木纹里还带着江水浸泡的痕迹。\"把楠木纤维提取出来,试试与碳纤维复合。\"她盯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图,\"就像苏承宗当年做的'木石结合'家具。\"

实验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时,李师傅带着他爷爷的工具箱来到实验室。箱子里的刨子、凿子已经用了三代人,最特别的是一把弧形的\"弯凿\",是当年为了雕刻龙椅扶手特制的。\"我爷爷说,遇到硬木头,不能硬凿,得顺着木纹走。\"老人拿起弯凿,在虚拟的反物质模型上比划,\"你们看这个粒子流的走向,是不是像极了老红木的鬼脸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