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集:平行世界的碰撞(第2页)
“它们在交换养分。”生物学家林教授推来显微镜,屏幕上显示着木头细胞与植物根系的连接处,“木质部在模拟植物的导管功能,甚至能合成叶绿素。”老人摘下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带着困惑,“这违背了物种隔离的基本规律,就像...它们本是一体。”
苏晓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苏氏档案馆的老照片。1921年,苏承宗在广州工厂的院子里,亲手种下第一棵香樟树,树下堆着准备销毁的假冒红木家具。照片里的年轻人举着火把,火光映红了他身后的标语:“宁焚千材,不欺一心”。
“给共生系统断电试试。”她突然开口。当培养舱的能源供应中断,那些原本蓬勃生长的连接组织开始收缩,像潮水退去露出沙滩。但半小时后,在完全黑暗的环境里,木头表面竟泛起微弱的磷光,为植物提供了持续的能量——那是某种未知的生物发光现象,能耗仅为普通Led灯的万分之一。
市场部的提案接踵而至。有人建议开发“会结果的餐桌”,在胡桃木桌面上培育可食用浆果;有人想做“随季节变色的地板”,让用户家里永远有秋天的枫红或春天的新绿。最激进的方案来自年轻设计师:“把人类dnA片段植入木材,让家具真正成为‘家人’。”
苏晓把这些提案锁进抽屉时,发现里面躺着个小小的木雕。那是她十岁生日时,祖父用废木料给她刻的小木马,马头的鬃毛已经被摸得光滑。此刻这匹不会动的木马,与培养舱里那只会自己调整靠背角度的木椅,在她脑海里形成了诡异的重叠。
三、匠人的温度
转折发生在第78天的暴雨夜。苏晓接到实验室电话时,正和老木匠张师傅核对新一批榫卯结构的尺寸。电话那头的小陈声音发颤:“活态衣柜...它把自己拆开了。”
赶到实验室时,培养舱的玻璃上布满水雾。那组原本严丝合缝的檀木衣柜,此刻像朵盛开的花,所有柜门、隔板都以精确的角度展开,露出内部支撑结构——不是苏氏沿用百年的榫卯,而是某种类似蜂巢的六边形框架,每个节点都在微微颤动,像有无数细小的心脏在跳动。
“湿度传感器显示舱内湿度骤升时,它就开始变形了。”小陈指着监控录像,“完全自动的,没有任何指令输入。”
苏晓看着那些自动调整角度的木板,突然想起张师傅下午说的话。老木匠在打磨块楠木时,手指被木刺扎了,却只是把血珠蹭在木料上:“这样它就认得你的气了,做出来的家具才服帖。”当时她笑老人迷信,现在却盯着培养舱里的“活柜”发呆——这些木头认得环境的变化,却认不出打磨它的手温。
暴雨还在敲打着实验室的玻璃窗。苏晓让研究员关闭培养舱的自动调节系统,手动把湿度调高到90%。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檀木衣柜的木板开始分泌透明的树脂,在接缝处形成防水涂层;而旁边的松木书架,枝条状的外延部分则自动卷曲,像雨伞收拢。
“它们在适应环境,却不需要人类。”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敬畏,“如果持续进化,可能会发展出类似植物神经的系统。”
苏晓没说话,转身走出实验室。雨幕中的苏氏总部大楼灯火通明,她想起三个月前在非洲工厂,看到当地工人用火山岩和木材搭建房屋,每块石头的摆放都要符合部落的古老仪式。那时苏明宇嘲笑说:“量子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构比这稳固十倍。”但此刻她突然明白,那些不符合力学最优解的摆放角度里,藏着人对家的理解。
四、封存之诺
第90天的清晨,苏晓召集了所有核心研究员。培养舱里的“活态家具”已经长成完整的套系:会根据人数自动调整长度的餐桌,能释放助眠香气的床架,甚至有盏木质台灯——它的灯罩是层半透明的木膜,能随着外界光线强度改变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