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89集:呼吸的地板(第2页)

玻璃皿中的菌丝正在肉眼可见地舒展、延伸,原本规整的菌落边缘冒出细密的白色绒毛,像听到指令般朝着声源方向生长。苏晓关掉录音,菌丝的躁动立刻平息下来,恢复成匀速代谢的状态。

“它们能‘听’到声音?”苏晓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而且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有反应。”她想起铺设地板时特意避开了音响设备附近,却唯独没考虑过幼儿园最不缺的就是孩子的笑声。

当天下午,苏晓和陈舟带着便携式监测仪蹲守在幼儿园的观察室。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结束后涌进教室,一阵清脆的笑声刚响起,地板下方的传感器就传来急促的数据流。陈舟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分析:“主要集中在500-1500赫兹,正是儿童笑声的典型频段。”

最关键的发现出现在绘画课。当老师让孩子们安静画画时,菌丝活性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当一个小男孩讲了个笑话引发全班哄笑时,监测仪突然发出蜂鸣——氧气浓度瞬间突破25%,地板拼接处的缝隙里甚至渗出了透明的代谢液。

“不是简单的声音刺激,”苏晓看着孩子们笑红的脸蛋,“是情绪。菌丝对愉悦情绪产生的声波有特殊感应。”她想起研发初期为了增强菌丝的环境适应性,曾植入过一种能感知生物电信号的基因片段,或许是这种改造意外让菌丝进化出了对情绪声波的响应机制。

回到实验室,团队连夜设计“声控生长”方案。陈舟提出在地板中嵌入声波滤波器:“就像给菌丝装个音量旋钮,当笑声强度超过阈值,自动降低感应灵敏度。”但苏晓否定了这个想法:“我们要的不是抑制,是引导。”

她指着监测数据里的波动周期:“孩子们的笑声有自然起伏,菌丝的生长节奏其实可以与之匹配。就像呼吸训练,hale时生长,exhale时休整。”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开发动态响应算法,让菌丝根据笑声的频率和强度自动调节代谢速率,既保留氧气浓度的自适应提升,又能通过节律性生长防止过度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