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集:记忆的榫卯(第2页)
“是第一组扣的开槽步骤!”大徒弟突然喊道,“师傅教我们的时候,总说第一刀要像‘凤点头’,角度不能太陡……”
技术团队立刻捕捉这段影像的动作轨迹,转化为三维数据。接下来的两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一次次刺激大脑,提取到了第二组和第三组扣的片段:第二组扣需要用“搓”的力道,手腕转动幅度不能超过15度;第三组扣的榫眼要凿成弧形,像“凤颈弯”。
但到了第四组扣,无论怎么刺激,屏幕上只有一片混乱的雪花。
“卡在这儿了。”技术总监擦了擦汗,“运动记忆中断,可能是患者的大脑对这部分记忆储存较深,或者……已经丢失了。”
苏晓看着屏幕上静止的榫头模型,突然想起张师傅说过的话:“做手艺和做人一样,不能急,得等。”她让团队暂停刺激,改为播放张师傅工坊里的环境音——刨子的沙沙声,凿子敲击木料的笃笃声,甚至还有窗外的蝉鸣。
“这有用吗?”有人质疑。
“试试吧,他熟悉这些声音。”苏晓轻声说。
环境音播放了整整六个小时,就在所有人都快放弃时,屏幕突然亮了。这次不是模糊的影像,而是清晰的第一视角:自己的手握着刻刀,正在木料上走刀,刀痕像水流一样顺畅。旁边传来年轻徒弟的声音:“师傅,这第四组扣怎么总对不上?”
“你看这木纹,”张师傅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笑意,“它这儿有个结疤,你得绕着走,就像走路遇到石头,得拐个弯……”
影像持续了三分钟,完整记录了第四组扣的制作过程。更意外的是,这段记忆里还包含着触觉反馈——手指能感受到木料的硬度,刻刀划过结疤时的轻微阻力,甚至手心沁出的薄汗。
“太神奇了!”技术人员感慨,“这不只是动作记忆,还有体感记忆!”
接下来的一周,第五组、第六组扣的记忆陆续被提取出来。屏幕上,三维模型的凤凰扣逐渐成型,榫头与榫眼严丝合缝,展开时真的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只剩下最后一组扣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张师傅从不轻易示人的“绝活儿”。有一次采访,记者追问第七组扣的秘诀,老人只是笑:“等我找到合适的徒弟,自然会教。”
团队尝试了所有方法,播放张师傅最爱的评剧,用他常用的那把紫檀木刻刀贴近他的手,甚至让大徒弟在病房外反复演示前六组扣的步骤。但屏幕上始终一片沉寂,像深不见底的黑洞。
“可能……真的找不到了。”医疗顾问叹了口气,“第七组扣是他的看家本领,藏得太深,或许连潜意识都不愿意轻易示人。”
苏晓看着病床上的张师傅,老人的呼吸微弱而均匀。她突然想起什么,让技术团队调出张师傅的人生档案。档案里记录着,1978年,张师傅35岁,正是收第一个徒弟的时候,那个徒弟后来因为工伤转行,再也没碰过木工活。
“把时间轴调到1978年,刺激前额叶的情景记忆区。”苏晓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不要直接关联凤凰扣,试试唤醒他当年教徒的记忆。”
电流再次传入大脑,这次的强度很轻,像羽毛拂过。屏幕上的影像渐渐清晰:还是那个工坊,只是更破旧,墙角堆着防汛的沙袋。年轻的张师傅站在工作台前,对面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笨手笨脚地拿着凿子。
“第三步,角度错了!”年轻的张师傅敲了敲徒弟的手,“说了多少遍,这组扣要‘藏锋’,你这力道,是想把凤凰的翅膀折断吗?”
徒弟涨红了脸,把榫头重新对准榫眼,这次角度偏了大概5度。
“还是不对!”年轻的张师傅叹了口气,拿起徒弟的手,引导着凿子落下,“你得想着,这不是木头,是活的凤凰,你得顺着它的骨头走……”
影像到这里突然中断,屏幕上弹出一行淡蓝色的文字,像是系统自动识别的潜意识碎片:
“1978年教小张时,他总在第三步弄错。”
整个病房瞬间安静下来。大徒弟突然捂住脸,眼泪从指缝里涌出来:“是……是大师兄!师傅总跟我们提起他,说大师兄是最有天赋的,可惜后来伤了手……”
苏晓的心跳得厉害,她让技术团队放大那段影像里年轻张师傅的手部动作,特别是引导徒弟凿木的角度。三维模型在屏幕上缓慢模拟,榫头与榫眼逐渐靠近,当角度达到27.5度时,第七组扣“咔哒”一声合上,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