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采薇 作品

第310章 石华镇奇缘:善行终得善报

话说在唐朝光化年间,中原大地连续三年大旱,紧接着又是蝗灾肆虐。田间地头,庄稼被蝗虫啃食殆尽,连草芽树皮都不放过。为求一线生机,百姓们扶老携幼,踏上逃难之路。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状时有发生。 在这逃难的人群中,有两个男孩与父母走散,他们一个叫窦仲,一个叫普魁。两个小家伙年龄相仿,便结伴而行。不知走了多久,他们来到一个叫石华镇的地方。石华镇位于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两人便在镇外的山神庙安顿下来,希望能找到生计,养活自己。

窦仲的父亲是个手艺人,擅长编织草鞋、草筐等物。窦仲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手编织的好手艺。他便找了些稻草杆,编起草鞋来。而普魁的父亲则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普魁自然也学会了吆喝贩卖的本事。于是,两人分工明确,窦仲在庙里编草鞋,普魁则挑到集市上去卖。

窦仲编的草鞋精美实用,一到集市上就销售一空。普魁挣了五吊铜钱,可他起了私心,藏起了四吊,只在城里饱餐一顿后,才回到山神庙。窦仲还在编鞋,见普魁回来,连忙询问销售情况。普魁故作疲惫地说:“为了卖这些草鞋,我跑了一天,口舌都费尽了,才挣了这一吊铜钱。”窦仲老实巴交,也没多想,就说:“咱俩逃难至此,没饿死就已是万幸。多亏兄长的好口才,卖了这么多钱。我没有本钱,兄弟我日夜赶工,多做多卖就是了。”

从那以后,窦仲不分昼夜地编织,从草鞋、草帽到竹筐、凉席,只要是能编的,他都做了。普魁则依旧每天把大部分钱藏起来,只留一小部分给窦仲。两人的日常开销和采买物料都从这一小部分中支出。

就这样过了两年,普魁积攒了数百两银子,而窦仲除了编织技艺大有长进外,银两却分文未攒。普魁每天游街串巷卖货,被城里的屠夫女儿郑如花看上了。郑如花虽然相貌平平,但她家愿意把家财托付给愿意做上门女婿的普魁。普魁当即答应了这门婚事,其实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有了钱,就可以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了。

普魁从破庙搬了出去,窦仲只好自己到集市上卖货。他不会吆喝叫卖,可百姓们早已认准了他的货,货物一摆上就被抢购一空。窦仲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手艺这么受欢迎。他回去一算,收入竟是平日里的几倍,心里十分欢喜。

又过了一年,窦仲也积攒了一百多两银子,在城里租了个民房和门面,贩卖自己做的各种编织品。一个冬天,窦仲打开门扫雪时,发现一个女子倒在自家门前。他救下女子后得知她叫石玉娘,是从他乡逃难过来的无亲无故之人。石玉娘见窦仲宅心仁厚,便以身相许成了他的妻子。夫妻二人十分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