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告别锄头,农机维修点开张!(第2页)
他拿出笔记本,一丝不苟地跟着王工的讲解做笔记,画草图。这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学习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他需要知道,当他未来拿出更先进的设计时,如何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纸语言去沟通。
课堂上,其他学员也都聚精会神。有人眉头紧锁,显然在努力理解投影关系,有人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还有人小声地和同桌讨论着某个细节。秦奋注意到坐在他前排的一个年轻人,叫李卫国,是锻工车间的一个学徒,比他早进厂一年。李卫国听得尤为专注,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举手向王工请教。
王工讲到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零件视图转换时,提了个问题:“这个凹槽部分的虚线,在俯视图里应该怎么表示?”
教室里安静了一下,几个学员低头看着书本,试图寻找答案。
李卫国犹豫了一下,举手回答:“王工,应该是两条平行的虚线,表示凹槽的两个边缘?”
王工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对了一半。是虚线没错,但要注意,这个凹槽是有底面的,所以在俯视图上,不仅要画出边缘的虚线,还要画出底面的轮廓线。虽然它们在投影方向上重合了,但按照制图规范,隐藏的轮廓线优先级更高,所以我们只画代表底面轮廓的那条虚线。”
王工一边解释,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形。
秦奋心中了然。这就是这个时代制图规范的细节。在后世的CAd软件里,这些通常会自动处理,或者有更清晰的表达方式。但现在,必须严格遵守这套规则,否则图纸就可能引起误解。
他忽然意识到,所谓的“信息差”,并不仅仅是指他掌握着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商业机遇。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操作规范上的巨大差异。他知道什么是数控机床,知道什么是柔性制造,知道3d打印,甚至知道工业4.0的概念。但眼前这些人,他们对“先进”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液压传动、仿形加工,或者刚刚听说国外有了“自动换刀”的加工中心。
他脑子里有无数种优化现有生产流程、提高效率的方法。比如,改进刀具材料和几何角度,可以大幅提升切削速度;优化热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改善零件性能;引入更科学的工时定额和计件工资,可以激发工人积极性……
但这些想法,如果现在就一股脑抛出来,多半会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入一些“微小”的改进。
“信息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秦奋最大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他最大的障碍。用得好,可以四两拨千斤,创造奇迹;用不好,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下课铃声响起,王工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宣布下课。学员们纷纷收拾东西,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讨论着刚才讲的内容,或者计划着明天的生产任务。
秦奋没有急着走。他翻看着笔记,脑子里却在飞速运转。
夜校的学习,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他需要尽快弥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空白,更是对这个时代工业体系运作逻辑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