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系统拆解,国产化方案出炉!(第3页)
这意味着,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能够理解图纸、熟练操作机床的“高级工匠”,而是拥有了初步的、能够分析问题、改进设计、甚至创造新结构的“工程师”的能力!
他的思路瞬间被打开了!
之前那些关于改进450万能外圆磨床的想法,不再是空泛的念头,而是可以通过这个新模块,进行初步的设计和验证!
提高主轴刚性?可以尝试设计新的轴承配置或者加强支撑结构。
抑制振动?可以分析振动源,尝试设计附加的阻尼装置或者优化床身结构。
改进冷却?可以设计更合理的喷嘴阵列和流量控制,甚至可以设计一个更高效的过滤和恒温系统!
当然,以“初级”模块的能力,设计出一台全新的超精密磨床是不可能的。但对现有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优化局部结构,弥补设计上的短板,却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正是突破眼前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
秦奋激动得几乎想要立刻跳下床,找来纸笔开始绘制草图。但他很快冷静了下来。
师傅刘国栋的话再次在他耳边响起:“关键时刻要上,平时适当藏拙。”
现在确实是关键时刻,但他不能直接抛出一个完整的、超越现有技术水平太多的改造方案。那样太惊世骇俗,无法解释来源,必然会引来怀疑和麻烦。
他需要一个更稳妥、更巧妙的方式。
利用系统提供的设计和分析能力,找出450万能外圆磨床最关键的几个薄弱环节,然后,以一个“学徒工”的身份,通过“认真观察”、“大胆假设”、“反复琢磨”的方式,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改进“建议”或者“想法”。
比如,可以先从最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地方入手,例如冷却系统。提出改进喷嘴设计,增加过滤装置,甚至建议用效果更好的乳化液替代普通的冷却水。这些改进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加工效果,为后续更深入的改造打下基础,也能逐步建立起大家对他“善于钻研、想法独特”的印象。
然后,再逐步“启发”性地提出关于加强支撑、优化传动等方面的“猜想”,引导老师傅和技术员们一起讨论,最终将系统辅助设计出的核心方案,包装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避免暴露系统,还能团结大家,甚至将功劳分润出去,完全符合师傅教导的人情世故。
想到这里,秦奋心中豁然开朗。之前的迷茫和无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
他重新躺下,但大脑却异常活跃。他开始利用“初级机械设计”模块,调出450万能外圆磨床的结构模型,在脑海中反复进行分析和模拟,寻找着最佳的突破口。
窗外的雪似乎停了,夜空格外深邃。红星厂巨大的厂房在黑暗中静静矗立,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而在这巨兽体内的一个小小角落,一个年轻的学徒工,正凭借着来自未来的金手指,悄然磨砺着足以撬动整个工厂技术格局的力量。
新的技术瓶颈虽然依旧存在,但打破它的钥匙,已经握在了秦奋的手中。接下来,就是如何巧妙地转动这把钥匙,开启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了。夜还很长,但黎明,似乎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