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31章 遭遇华生,老牌巨头的轻视(第2页)

若是之前的秦奋,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欣喜若狂。但此刻,他心中却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他感谢张工的好意,也明白这是厂里对他的器重。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这还不够,这远远不够!

优化齿轮加工工艺?减少热处理变形?这些固然重要,但在他看来,都只是在现有的框架内修修补补。他脑子里装着的,是全新的数控加工理念,是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这些东西,别说在红星厂,在整个国内,都还只是凤毛麟角,甚至闻所未闻。

他曾经试探性地向张工和老李提过一些更大胆的想法,比如,能不能尝试引进或者仿制更先进的数控系统,哪怕是最基础的点位控制系统,来改造厂里那些傻大黑粗的老旧机床?能不能建立一个更灵活的生产调度模式,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

但这些想法,得到的反馈大多是委婉的否定。

“小秦啊,你的想法很大胆,也很有前瞻性。”老李当时是这样说的,语气带着长辈的宽容,“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啊。一套最简单的数控系统,进口的价格就是天文数字,我们厂根本负担不起。自己研发?那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我们连现有的生产任务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搞这些?”

张工也补充道:“而且,就算有了数控机床,谁来操作?谁来编程?谁来维护?这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我们厂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把眼前能做的做好,把基础打牢,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顾虑,秦奋都懂。站在他们的角度,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国营大厂有严格的计划指标,有复杂的审批流程,任何一项大的技术革新,都牵扯到方方面面,绝非易事。更何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并不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压力,创新的动力相对不足。大家更习惯于按部就班,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正是这种“懂”,让秦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红星厂这个平台,对于他来说,天花板太低了。他的梦想,是星辰大海,而这里,只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谢谢张工,我会认真考虑的。”秦奋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给了个模糊的回答。

张工似乎察觉到了他的一丝犹豫,但也没多想,只当他是年轻人谦虚,笑了笑,便转身去忙别的了。

秦奋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心中那个问题再次浮现,未来的路,到底在何方?

继续留在红星厂?享受着安稳和尊敬,按部就班地晋升,或许也能做出一些成绩,但终究会受制于体制和环境的束缚,无法施展全部的抱负。这就像穿着一件华丽但尺寸偏小的外衣,虽然光鲜,却束手束脚。

离开红星厂?去哪里?去做什么?

南下深圳?那个传说中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经济特区?他从报纸上、从南下归来的人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了一些信息,那里政策更灵活,思想更开放,似乎遍地都是机会。但是,风险也同样巨大。个体户、私营企业,在当时还带着某种“不正当”的色彩,社会地位远不如国营厂工人,更不用说技术人员。一旦失败,不仅前途尽毁,甚至可能连退路都没有。

他现在的“万元户”身份,以及那几百元的奖金和存款,看起来不少,但要真正创办一家现代化的机械加工企业,需要的启动资金、设备、厂房、人才……哪一样不是天文数字?

更何况,还有家人和师傅的期望。他若是放弃了红星厂这大好的前程,跑去“下海”当个体户,父母会怎么想?师傅刘国栋会怎么想?那些器重他的领导和同事们又会怎么看?他几乎可以想象到他们痛心疾首、无法理解的表情。“系统,分析一下,以我目前掌握的技术和资金,创办一家小型精密机械加工厂的可行性,以及在不同地点的优劣势。”秦奋在心中默默地与财富帝国系统沟通。这是他最近常用的功能,利用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