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改性PP,攻坚克难!
凛冽的北风卷着尘土,呼啸着穿过红星市东郊柴油机厂那片略显荒凉的区域。在那间被废弃许久的老大修车间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刺鼻的油漆味、水泥搅拌的沙沙声、金属敲击的叮当声、还有王建军那标志性的大嗓门指挥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曲名为“新生”的序曲。这就是星辰机械厂的新家。
尽管墙壁斑驳,屋顶的几处漏雨点刚刚用沥青补好,巨大的铁门也锈迹斑斑,但这六百多平米的宽敞空间,高挑的屋梁,以及地面那坚实的水泥基础,都让习惯了小巷作坊逼仄环境的秦奋、王建军和刘小虎感到无比兴奋。
王建军此刻正卷着袖子,满头大汗地指挥着两个临时请来的泥瓦工铺设一小片区域的耐磨地坪。这是秦奋特别要求的,将来要放置高精度机床的地方,地基必须稳固、水平。王建军虽然是钳工出身,但常年在工厂里摸爬滚打,这些基建维修的活计也懂个七七八八,指挥起来有模有样。
“老张!你那水泥砂浆比例不对!稠了!加点水!”
“小李!这边线再往外拉一点!对!就这点!”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充满了力量感。从一个只跟冰冷机器打交道的八级钳工,到现在负责整个厂房的修缮改造,王建军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他虽然偶尔会抱怨“这比拆解一台复杂机器还累心”,但眉宇间那股子投入和认真劲儿,显示出他内心的某种认同和责任感。
而秦奋和刘小虎,则奔波在红星市乃至周边县市的各个角落,像寻宝一样搜寻着能用的二手设备。
办厂,设备是基础。光靠原来小作坊那几台“宝贝疙瘩”是远远不够的。全新的机床价格昂贵,以星辰厂目前的资金状况,根本负担不起。秦奋的目标很明确:瞄准那些经营不善的街道小厂、或者国营大厂淘汰下来的旧设备。这些设备虽然老旧,甚至可能精度堪忧,但胜在价格便宜。只要底子还在,秦奋就有信心通过自己的技术和系统的辅助知识,把它们修复、改造,使其焕发第二春。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他们去过废品收购站,看着一堆堆锈蚀的钢铁疙瘩,希望能从中淘到有价值的“遗珠”,结果往往是失望而归;他们也去过一些濒临倒闭的小厂,面对着狮子大开口的留守人员,费尽口舌地砍价;他们甚至托关系,打听到某某大厂最近要处理一批旧设备,然后第一时间赶过去,跟其他闻风而动的“淘宝者”竞争。
“奋哥,你看这台C620车床怎么样?”刘小虎指着一台落满灰尘、油污满身的半旧车床,对旁边的秦奋说道。他们此刻正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县农机修造厂的仓库里。
秦奋戴着手套,仔细地检查着车床的导轨磨损情况,转动着主轴和刀架,又掀开齿轮箱盖板看了看里面的齿轮磨损。这台车床看起来至少用了十五年以上,型号也偏老,但主体结构还算完整。
“导轨磨损有点严重,主轴轴承间隙也大了点,噪音不小。”秦奋皱着眉头,沉吟道,“不过,床身铸件还行,没看到明显裂纹。要是价格合适,可以拿下。回去之后,导轨需要重新刮研,轴承得换,齿轮箱也要拆开大修一遍,精度应该能恢复个七八成,干粗活儿肯定没问题。”
一番讨价还价后,秦奋最终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买下了这台C620车床,外加一台同样破旧的台式钻床和一台小型的牛头刨床。
就这样,东拼西凑,蚂蚁搬家似的,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星辰机械厂的设备清单上,除了原来那几台核心设备外,又陆续增添了三台旧车床、两台旧铣床、一台旧钻床、一台牛头刨床,以及若干钳工工作台、工具柜、砂轮机等。虽然这些设备大多是“老弱病残”,但经过秦奋和王建军的初步检修和调试,至少都能转动起来,发出或沉闷或尖锐的轰鸣声,让空旷的车间渐渐有了工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