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打破垄断,扬我国威!(第2页)
这再次的“豪爽”和信任,让孙建国彻底放下了心。他知道,秦奋是铁了心要在技术上搞投入,而且不是玩虚的。
研发小组的两个项目,正式启动。
C6140车床精度提升项目,由孙建国主抓,马小军协助。这台车床本就是星辰厂的“功勋设备”,经过秦奋之前的“魔改”,效率和基础精度已经相当不错。但孙建国追求的是极致,尤其是在加工一些细长轴类零件时,高速旋转下产生的微小震动,仍然会影响到最终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
孙建国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力。他没有一上来就大拆大卸,而是先进行细致的“望闻问切”。他让马小军开动车床,从低速到高速,仔细倾听主轴箱、变速箱传出的声音,用手感受床身、刀架的震动。然后,他拿出新买的百分表,一点点地测量主轴的径向跳动、轴向窜动,检查导轨的直线度和磨损情况。
“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孙建国指着拆下来的主轴轴承对马小军说,“你看这滚道,有轻微的麻点和磨损痕迹,这是长期运转和润滑不到位造成的,高速时必然会引起震动。另外,主轴本身的动平衡可能也有问题,需要重新校验。”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枯燥而精细的修复和调整。清洗、更换更高精度的轴承,仔细刮研磨损的导轨结合面,调整各部件的间隙,重新给主轴做动平衡。
马小军完全沉浸在这种纯粹的技术世界里。他跟着孙建国,学习如何读懂轴承上的代码,如何使用刮刀,如何通过细微的声音和震动判断故障,如何理解那些看似枯燥的精度数据背后代表的意义。他的双手沾满了油污,脸上也常常蹭得像个花猫,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另一边,液压仿形装置项目,则由秦奋主导思路,李卫东负责绘图、计算和协助制作。
秦奋的目标很明确:利用液压系统,让车床刀架能够自动跟随一个预先制作好的模板的轮廓运动,从而实现复杂形状零件的半自动化加工。这在后世是很成熟的技术,但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一家私营小厂里搞这个,绝对是超前的。
秦奋依仗的是系统知识库里关于液压仿形控制的基础原理图和一些关键元件的设计参数。但他不能照搬,必须结合现有的材料和加工条件进行简化和改造。“小李,你看这里,”秦奋指着草图上的液压原理图,“我们需要一个低压小流量的液压源,驱动这个仿形阀。仿形阀的阀芯要能精确地感受到靠模的形状变化,然后控制进入液压缸的油量,驱动刀架进给。关键在于这个仿形阀的设计,既要灵敏,又要稳定。”
李卫东性格沉稳,逻辑清晰,数学功底也不错。他很快理解了秦奋的意图,开始埋头计算液压缸的推力、流量需求、管道阻力,并根据秦奋的草图,绘制正式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他的绘图功底相当扎实,线条清晰,标注规范,让秦奋暗暗点头。
制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仿形阀是核心部件,精度要求很高,阀芯与阀体的配合间隙直接影响到仿形精度和稳定性。星辰厂现有的设备,加工这种精密偶件还有难度。最后还是孙建国亲自出马,利用他精湛的研磨技术,硬是手工将阀芯和阀体配合到了要求的精度。
液压元件的密封也是个大问题。国产的密封圈质量参差不齐,经常漏油。秦奋不得不让李卫东反复试验不同的密封材料和结构,甚至尝试用皮革、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自制密封件。
整个研发小组,几乎进入了一种“白加黑”的工作状态。白天,孙建国和马小军在车间里调试车床,秦奋处理厂务,李卫东绘制图纸;晚上,四个人就聚集在那间小小的研发室里,讨论方案,分析数据,改进设计,或者干脆一起动手制作、装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