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友谊商店,琳琅满目(第2页)
秦奋当然不会去做那种纯粹的“庄家”,那不仅风险巨大,而且与他稳健经营的理念相悖。但他也不会放过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稳健和隐蔽的方式,参与到这场资本的盛宴中。
在钱敏的协助下,秦奋以个人名义,通过在沪市和深市分别设立的几个不起眼的投资账户,开始有选择地吸纳一些他认为具有潜力的股票。他选择的标的,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那些真正具有良好基本面、行业前景广阔、管理层相对务实的公司。虽然在当时的上市公司中,这样的“璞玉”凤毛麟角,但并非没有。例如一些老牌的绩优工业企业,或是在新兴行业中初露头角的公司。秦奋凭借系统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对产业的理解,能够比其他人更早地识别出这些公司的价值。
第二类则是一些盘子较小、容易被市场关注、且短期内有明显炒作题材的股票。对于这类股票,秦奋采取的是快进快出的策略,利用市场的短期波动获取差价,积少成多。他严格控制仓位,设定止盈止损点,绝不恋战。
他的操作手法极为低调。每个账户的资金量都不算特别巨大,交易行为也尽量分散,避免引起市场和他人的注意。他深知,在当时的股市环境下,过于高调往往会成为被“狙击”的目标。
沪市,某证券营业部的大户室里,几个穿着光鲜、叼着雪茄的“大户”正唾沫横飞地讨论着行情。“老王,‘申华’这波你看到多少?”
“我看至少还能翻一倍!没看到那几个Bj来的资金还在抢筹吗?”
“那‘豫园’呢?听说要搞资产重组,这可是大利好啊!”
喧嚣的议论声中,没有人注意到角落里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中年人,正在安静地填写着买卖单。他就是秦奋委派的操盘手之一,一个经验丰富、心思缜密的老股民。他严格按照秦奋的指令,在合适的价位,分批买入或卖出指定的股票,不贪婪,不盲从。
在1993年到1994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中国股市经历了几轮过山车般的行情。指数时而暴涨,时而暴跌,无数人为之疯狂,也有无数人黯然离场。而秦奋,凭借着系统的辅助和自身的冷静判断,总能在市场的起伏中抓住机会,稳健地积累着财富。
他并没有追求短期内最高的收益率,而是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他清楚地记得,这个时期的股市,政策市的特征非常明显,任何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动荡。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政策动向的高度关注,并根据系统的风险预警,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例如,在1993年底,当市场传言国家将出台一系列规范股市、抑制过度投机的政策时,许多人还在犹豫观望,秦奋却果断地指示操盘手大幅减仓,规避了随后而来的一波调整。而在市场恐慌性抛售、股价跌至低谷时,他又会根据系统对优质个股的价值评估,悄然进场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