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乡情难忘,回报桑梓
系统给予的【企业管理优化模块】固然重要,涉及生产流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研发体系等等方方面面,但要真正将红星厂打造成一个基业长青、能够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民族工业脊梁,还需要更深厚的土壤。这土壤,便是它扎根的这片桑梓之地。“乡情难忘啊……”秦奋低声呢喃,这四个字在他脑海里盘旋。他想起穿越回来时,母亲王秀兰的眼泪,村里乡亲的善良和帮助,公社王奎山书记的信任和支持。没有这些,就没有红星厂的今天。
他转过身,发现王奎山、李顺才、老王科长、刘副厂长、李大柱、刘栓柱、张巧玲等核心骨干都还站在一旁,脸上带着兴奋、疲惫和由衷的喜悦。
“小秦,今天真是……真是红星厂创厂以来最激动人心的一天!”王奎山走到秦奋身边,抑制不住地感慨,“我都多久没看到大伙儿这么高兴了!你真有办法,这才一年多啊,就把日子过成这样了!”
李顺才也连连点头:“是啊,秦厂长!老张师傅、赵大锤他们,好多老同志都拿了快两百块钱,赶上他们好几个月工资了!发钱发物,这以前想都不敢想!”
刘副厂长拍了拍自己的肚子,笑道:“刚才财务科报账,光年终奖就发出去十几万!这在以前,得是咱们厂好几年的利润总和了!”
秦奋温和地笑了笑:“大家辛苦一年,都是应得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他顿了顿,环顾四周,表情变得严肃而认真,“王书记,各位同志,今天年终大会开得很成功,也发了不少钱和东西。大伙儿过个好年是没问题了。”
众人都点头应是,等待他继续说。他们知道,秦奋从来不会止步不前。
“但是,日子好,不能只咱红星厂好。”秦奋语气放缓,但字字清晰有力,仿佛又回到了刚才演讲时的那种高度,“想想咱们凤栖县,想想那些还没进咱们厂的乡亲们……咱们厂富了,不能忘了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能忘了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父老乡亲。”
他朝窗外的方向抬了抬下巴,那里是凤栖县城的方向,更远则是工厂所在的郊区和村镇。
“这提醒了我,一个好的企业,不光要让自己的职工过上好日子,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让红星厂成为带动凤栖县共同富裕的龙头,这才是真正的产业报国!”
这个观点,在1989年底,绝对是超前的。那时候的企业,尤其是地方国营或集体企业,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计划、解决就业、上缴利润。企业内部的福利待遇是重要考量,但主动大规模地向外部社区“回报”并将其作为企业责任提出,尚不多见。
王奎山是老政府干部,虽然觉得秦奋的说法新颖,但很快就意会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红星厂发展壮大,财政收益增加,吸纳就业,本就是对地方政府最大的贡献。但秦奋的意思显然不止于此。
“小秦,你的意思是……?”王奎山目光闪动,若有所思。
秦奋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我的意思是,咱们是不是可以划出一部分资金,或者组织人力物力,去做一些对县里、对周围村子有益的事情?比如,修缮一下通往咱们厂的这条路?别的不说,这路烂得,每次运输都费劲,大伙儿上下班也不方便。”
他说到了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红星厂虽然重建并扩大了,但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县城边缘,主要进出道路是条土路,坑坑洼洼,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确实非常影响效率和出行。
“这条路确实是个老大难啊,”李顺才接过话头,“县里财政紧张,咱们向上打过报告,一直没批下来。”
“还有啊,咱们厂子大了,用电量也大,县里电网容量不足,生产高峰期老拉闸,”刘副厂长抱怨道,“如果能给县里电网改造帮点忙……”
秦奋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这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修路、改造电力,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提高工厂运营效率,同时惠及周边居民。这符合系统提示的“企业管理优化”逻辑,同时也是“回报桑梓”最实在的方式。
“没错,就是这些。”秦奋肯定道,“另外,教育是百年大计。咱们厂的职工,家里的孩子也要上学。县里的学校条件普遍一般,是不是可以考虑捐助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学校设施?或者设立一个优秀学生奖学金?”
张巧玲听到教育,眼睛一亮,忍不住插话道:“秦厂长,这个好!我有个侄子就在县二中上学,听说他们学校的实验室设备都很老旧了,很多实验都开不了。要是能帮上忙,孩子们能学到更多东西,将来也能考上大学,对咱们县、对国家都是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