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新的布局,更大的野心(第2页)
县医院的医生们围着新到的设备激动不已。老院长握着县卫生局领导的手,连声说:“这是救命的设备啊!红星厂真是咱们县的大救星!”他看向随同前来的秦奋,眼中充满了敬意,“秦厂长,您这不仅仅是捐钱,是把希望送到了咱们老百姓身边啊!”
秦奋只是笑着摆摆手,谦逊地说:“都是王书记领导得好,县里各部门配合到位。我们红星厂出一点力,也是应该的。职工们和家属,还有乡亲们能少跑点路,少花点钱,能看好病,我们就高兴。”
这番话听在众人耳朵里,更是让人心生暖意。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厂长,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不是官样文章,是从心里透出来的实在和情怀。
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运作也严格按照初步敲定的章程进行。王奎山主任亲自盯着,每一笔资金的审批、用途都在厂务公开栏和县政府门口的公告栏上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种前所未有的透明度,让那些原本可能存在的质疑声完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赞誉。
“红星厂的钱,一分没糟蹋,都用在了正经地方!”
“看到没?修路、学校、医院,都是咱们老百姓受益!”
“比那些嘴上说得好听的人强多了!”
“秦厂长厉害啊!既能带着厂子赚大钱,又不忘家里人!”褒奖如潮水般涌来,不仅在凤栖县,甚至在周边区县也开始流传。人们议论着这个从濒临倒闭的农机厂里走出来的传奇,说它不像传统的国营厂,也不像那些只顾自己发财的个体户,而有一种“自己好,也要带着大家一起好”的精神。
县里好几个乡镇都派人来红星厂“取经”,想知道红星厂是怎么把破厂子搞活的,基金是怎么运作的。有人开始说,红星厂这就是走了另一条路,自己闯市场,自己賺钱,赚了钱反哺地方建设,这不就是现在报纸上说得火热的“温州模式”嘛!甚至有人称秦奋是凤栖县的“温州模式”代表人物。
王奎山听到这些议论,觉得十分贴切。他越来越佩服秦奋的远见。设立这个基金,不仅仅是捐了五十万,更是为红星厂竖起了一块金字招牌,赢得了无价的声望。
这种声望迅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优势。之前一些对红星厂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轻视的县直单位,现在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县财政局积极配合基金资金的定向拨付,教育局和卫生局更是把红星厂列为了最重要的“企校共建”、“企医合作”单位,有什么需求和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红星厂协调。
更让秦奋欣慰的是,这种声望也提升了红星厂在人才市场的吸引力。以前虽说工资福利好,但毕竟是县里的农机厂,出去说也不够硬气。现在不一样了,“红星厂”这三个字在凤栖县和周边成了响当当的招牌,是“有本事”、“有前途”、“有社会责任感”的代名词。一些原本打算去市里甚至省城找工作的县高中毕业生,或者是从外面技校、中专毕业回乡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找到厂办,询问有没有招聘名额。远风品牌在市场上一骑绝尘带来的荣耀感是物质层面的,而工厂造福乡梓带来的自豪感,则如同一种精神纽带,将职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秦厂长,咱们厂现在真是‘好名声’传遍十里八乡了!”刘副厂长兴奋地对秦奋说,“以前去县里办个事儿,有时候还得看人眼色,现在可不得了,人家老远就迎上来,问东问西,对咱们那叫一个热情!”
秦奋点了点头:“这是好事,说明咱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的发展也需要企业的活力。红星厂的根扎在凤栖县,咱们把这个根须养得更壮,工厂才能长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