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研发中心,提上日程(第2页)
厂办主任向秦奋汇报时,抑制不住兴奋:“秦厂长,您不知道,现在好多县二中成绩好的学生家长,都来打听,说孩子毕业能不能安排到咱们厂?还有一些在外面打工或者刚毕业的学生,都主动回来问招聘。这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啊!”
过去,红星厂需要费尽心思去招人;现在,是人才主动找上门。这是人才“引力场”正在形成的初步证明。
秦奋知道,这正是系统任务【乡梓发展】的核心成果体现之一——提升地方协同效率与人才吸引力。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打造区域经济引擎】这个新任务的坚实基础。他现在不再需要孤军奋战,他有了一个在地方政府眼中极具信任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实体,有一支正在壮大并充满归属感的员工队伍,以及正在逐步形成的、对红星厂充满期待和认可的乡亲。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
【产业带布局优化方案】是关键。秦奋调阅系统,虽然具象内容尚未完全解锁,但框架已经显现。这份图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扩建图,而更像是一份宏观的经济地理和产业生态规划。它会指示适合在凤栖县发展的重点产业方向,以及如何引导现有企业向这些方向靠拢或进行配套。
“凤栖县的优势在哪里?”秦奋开始在心里盘算。
地理位置:相对内陆,交通运输成本高。
资源:可能有一些矿产,农业基础。
人才:本地有朴实的劳动力,红星厂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懂管理的人才,外部人才开始愿意流入。
现有产业:农机、一些简单的轻工业、农产品加工。
根据他未来的知识,内陆区域的发展,可以侧重于几个方向: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但要有所选择,不能仅仅承接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产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如农产品深加工、某些特定材料、或者依托红星厂的技术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配套产业。
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人才优势,比如软件、设计、研发、精密制造等,虽然起步难,但潜力大。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工业发展,发展物流、商贸、技术服务等。
结合【产业带布局优化方案】的框架,秦奋意识到系统更倾向于第二和第三方向,也就是技术引领、错位竞争。凤栖县不可能复制上海的工业模式,但可以在某些细分领域形成特色,并利用自身土地、人力成本的优势,与沿海地区形成协作互补。
例如,红星厂在高性能塑料和机械制造方面有基础,是否可以在周边乡镇引导发展注塑、精密加工、模具制造等配套产业?或者结合本地的农业基础,开发更智能、高效的农机设备,形成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集群?甚至,能否利用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吸引一些技术公司来凤栖建立研发分支或呼叫中心?
这不是秦奋一个人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需要县里和各方面的配合。但有了红星厂这块金字招牌和赢得的信任,说服和推动将变得容易得多。
“王主任,”秦奋找到王奎山,开门见山,“基金的钱咱们用在了刀刃上,效果好。但建基金只是第一步,我的想法是,要让这份好势头持续下去,甚至要放大。咱们红星厂发展起来了,不能光自己好,还得带着乡亲们,带着整个凤栖县,一起好起来。”
王奎山一听,眼睛亮了:“奋儿,你的心意我懂。这不就是你母亲常说的,不忘本嘛!可具体咋带法?咱们厂子也刚起步不久,摊子铺太大怕吃不消啊。”
“不摊子,是盘活资源、协调发展。”秦奋解释道,“比如说,咱们厂做高性能塑料,生产需要模具。县里有没有做模具的厂?技术怎么样?能不能提升他们的技术,让他们给咱们供模具?这样他们有活干,收入高,咱们也有了本地配套,成本还能降低。”
“噢,这个主意好!”王奎山一拍手,“县里是有几个小模具铺子,都是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设备老旧,技术是老一套。”
“这就是机会。”秦奋眼中闪烁着光芒,“咱们可以技术援助,甚至可以合作建厂,把设备和图纸给他们,派技术员指导。慢慢地,他们就能给咱们供货。这不就带动起来了吗?”
“还有,咱们生产农机,能不能带动县里其他的机械零配件厂?一些简单的铸造、冲压件,是不是可以让本地的厂子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