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产品升级,内外兼修
王奎山的电报送来时,秦奋正在厂办里与李大柱、张巧玲他们讨论一份关于注塑车间工艺优化的方案。电报是厂办小杨送进来的,他知道这是老王从省城发回的急件,脸上带着一丝忐忑。秦奋接过电报纸,展开看了起来。电报上的铅字简短而清晰,像时代的印记一样刻在他的视网膜上——找部门难,县里没权限,省级初审推荐,全国国际注册“难度极大”,流程复杂,周期长,“省里也觉棘手”,但“有提前通气”,情况特殊或可“加急”,材料已按指点提交,继续打听。
看完电报,秦奋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将电报纸慢慢折好,放回了信封。脸上没有表现出沮丧或意外,反而浮现出了一丝意料之中的了然。在这个年代,想办成一件完全创新、超越常规的事情,地方层面的阻力几乎是必然的。县里不知道,市里没先例,省里虽然有了“提前通气”和“特殊关注”,但也显得力不从心,能做的只是“初审推荐”和“帮忙加速流程”,远不能满足秦奋全国乃至国际注册的宏伟目标。
“秦厂长,这事……是不是很难办?”李大柱心直口快地问,看到秦奋的神情,虽然平静,却似乎有更多的考量。
秦奋抬起头,看向他们,脸上露出了一个带着几分坚毅的笑容:“难,当然难。商标注册这个事,在咱们国家现在还是新生事物,更别说要往全国、往海外跑了。省里能帮着推荐和通气,已经算是不错了,王主任做得很好。”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但这还不够快,也不够彻底。‘远风’这个牌子,就像我们红星厂要造的产品一样,不能只在省里、市里卖,它将来是要卖到全国,甚至迈出国门,和那些洋品牌同台竞技的!所以,它的名字,它的根,必须扎在最顶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保护。”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视线投向远方正在忙碌的厂区。“省里不行,咱们就去Bj。既然‘远风’代表的是民族工业的未来,代表的是国货自强的精神,那就让它直接去叩响最高层次的大门。那些上面关注我们的人,也许才是能真正理解‘远风’意义,能推动这件事的人。”
“去Bj?”李大柱和小杨都吃了一惊。Bj,那是天子脚下,对他们这些多数时间只在县城打转的人来说,那是遥不可及的地方。
张巧玲却若有所思,她想起了秦奋形容“远风”品牌时眼中闪耀的光芒,那是超越眼前的凤栖县、甚至超越省城的野心和抱负。她相信秦奋总有办法。
秦奋转过身,语气又变得轻松而有力:“Bj的事,我另外安排。老王已经在省城把材料递上去了,这头咱们也不耽误。商标注册是牌子的‘根基’,但牌子立起来,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来说话。内外兼修,才能把‘远风’这面旗帜真正立起来,立得住!”
他走到桌边,拿起刚才他们讨论的注塑工艺方案,手指轻敲着桌面:“内功,就是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我们有了hs系列新材料,有了这条现代化生产线,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下一代产品上。比如,我们的电风扇,用上hs-1做的扇叶和外壳,强度更高,更轻,风力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大、更柔和?噪音是不是可以进一步降低?用hs-3做的柴油机关键部件,是不是可以大幅提升寿命和性能?”
“对!”李大柱激动起来,“我正想说呢,拿hs-1做了几片扇叶的测试件,稍微把造型改了一下,风量和静音效果都有提升!之前给您说的,用hs-3做的轴承座和齿轮,耐磨性太好了,比原来的金属件轻了快一半,而且噪音几乎没有!”
旁边的王小虎和赵援朝也连连点头,这两位年轻的技术员,自从参与了hs系列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就对新材料的神奇魔力入了迷,每天都琢磨着怎么把它用在更多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