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广告创新,首幅彩页的震撼!(第2页)
除了《大众电影》,他们还翻阅了其他能找到的所有图片较多的刊物,甚至包括一些有限流通的外文科技、时尚杂志。虽然文字看不懂多少,但那些大胆的构图、鲜明的色彩搭配和与产品结合的创意,给了他们巨大的启发——原来广告可以这样设计!原来工业产品也可以拍得充满美感和力量感!
“你看这个!”赵援朝指着一本老旧的《人民画报》上的彩色照片,“这构图多有力!一个人站在山顶,背景是朝阳,整个人物就像一座雕塑!”
“还有这个外国杂志上的汽车广告,”张巧玲指着另一页,“它没有直接拍汽车,而是用一种抽象的线条和光影,衬托出速度感和流畅感。
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超越时代的新鲜创意,同时也结合秦奋提出的要求,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远风”水泵和电风扇上。
回到凤栖县城后,两人顾不上旅途疲惫,立刻投身到紧张的设计工作中。技术科成了他们的战场。白天,他们在图纸上、白纸上进行头脑风暴,勾勒草图,尝试各种构图;晚上,他们点着煤油灯,或者在借来的白炽灯下,进行更细致的描绘和色彩构思。厂里听说他们在为《大众电影》设计广告,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都默默支持,王奎山副厂长甚至特意批了经费,让他们采购了更好的绘画纸和颜料。赵援朝发挥他的素描功底,负责画面的骨架和结构,他尝试用更具冲击力的视角去表现水泵抽水时的澎湃力量,或者电风扇运转时带来的清凉和舒适。他画了一个强壮的工人,手臂肌肉贲张,正握着水泵的启动把手,背景是辽阔的农田,标题暂定为“力量之源”。又画了一个温馨的画面,奶奶坐在炕头摇着蒲扇,旁边是一台造型简洁流畅的“远风”电风扇,旁边文字写着“夏日里的温柔”。
张巧玲则侧重于色彩搭配和细节的润色,她也构思了一些更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比如,用抽象的线条和模块代表高速运转的现代工业,中间聚焦一台“远风”产品,突出其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或者用充满民族元素来烘托“中国制造”的主题,将产品融入其中。她还负责推敲广告语,把秦奋提供的方向与她们自己的创意结合,力求简洁、有力、朗朗上口。
“‘远风,劲吹神州!’这句话好!”赵援朝在草图旁写下这句标语,“电风扇用这个,很形象!”
“水泵的呢?”张巧玲思考着,“‘可靠,来自远风’怎么样?抓住了核心卖点。”
“有点平。”赵援朝摇摇头,“能不能再有气势一点?水泵是抽水,是灌溉,是丰收……是为国家作贡献!”
张巧玲眼睛一亮:“有了!‘远风,让神州沃土充满生机!’或者更直接一点,‘远风——托起丰收的希望!’?”
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推翻,在小小的技术科办公室里激荡着思维的火花。油灯的光晕映照着他们年轻而专注的脸庞,桌上堆满了揉皱的草稿纸。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在用自己的笔触和创意,描绘他们心中“中国制造”应有的形象。
他们也面临挑战。当时的印刷技术虽然在进步,但要达到国外杂志那种细腻和鲜艳的彩色效果并不容易。他们需要考虑设计稿的色彩是否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被准确还原。此外,如何用一页静态的图片,跨越千里的距离,让全国各地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一眼被吸引、理解并记住,这需要极高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