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74章 铁锤砸出的信誉!(第3页)

“还有,通知财务科的老王!”秦奋想起什么,补充道,“让他配合调查组,彻底清查这批产品涉及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核算等所有财务流水。每一分钱都要查清楚!”

“老王已经开始查了。”王奎山点头,“他最早发现那批原材料的账目有些对不上,这才引起注意的。”

秦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那些试图损害他、损害远风制造、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老鼠”,他一个都不会放过!

厂区内部的氛围骤然紧张起来。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工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沉的压抑感。那些心里有鬼的人开始坐立不安,揣摩着调查的进度;而绝大多数勤恳本分的职工,则在这种肃杀的气氛中,看到了秦奋厂长整顿厂风厂纪的决心,对“新远风”抱有了更大的期待。

李大柱、孙师傅、刘栓柱这些从一开始就跟着秦奋干的骨干们,更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秦奋。他们主动加班加点,不仅做好自己的生产技术工作,还帮助厂里进行内部宣传,组织学习,将秦奋在发布会上的讲话精神传达到每一个班组。

“秦厂长说了,咱远风要靠质量立足!谁要是再敢在产品里动手脚,砸烂的可就不是那几百台机器,是咱远风厂的牌子,是咱所有人的饭碗!”李大柱在车间里,对着工人们一遍遍地说道。

孙师傅则带着一群老技术工人,开始着手制定更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和检验流程。虽然秦奋脑海里有更系统的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但在这个时代,他必须一步步来,从最基础、最实用的环节抓起。

“以前总是想着赶生产、降成本,有些地方确实松下来了。”孙师傅一边指导徒弟检验一批零部件,一边叹了口气,“这次秦厂长这番折腾,疼是疼,但把大家的脑子都给砸清醒了!质量,才是天大的事!”

张巧玲和赵援朝这些年轻的技术骨干,则被秦奋委派了新的任务——配合技术科和质量管理部门,建立产品溯源机制,优化检验设备和流程,将质量控制前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他们年轻,接受新事物快,正是打造“新远风”技术基础的中坚力量。

召回在进行,内部在肃清,质量体系在重建。远风制造就像一台刚刚经历过剧烈震荡的机器,正在痛苦而坚定地调整着自身的齿轮和零部件。

外部的喧嚣还在继续,但议论的内容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哗然”和“可不可能”,到“作秀还是担当”的争辩,再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或许不是一场简单的公关秀,而是一家企业在生死关头做出的最决绝的选择。

“三百万砸出了什么?我看到了决心!看到了信誉在这家企业心里的分量!”越来越多消费者和经销商开始转变态度。他们观望着召回的落实情况,看着远风制造的行动,而远风制造的行动,正在一步步地印证着秦奋在发布会上的每一个承诺。

铁锤砸碎了有形的产品,却敲响了无形信誉的钟声。这场看似疯狂的“砸厂”大戏,为远风厂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也让“远风”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全新的、充满争议但又极具力量的形象,深刻地烙印在了时代的记忆里。

但伴随着高度关注而来的,还有更严苛的审视。所有人都想看看,这家敢于如此出格的企业,接下来的路会怎么走?他们能挺过巨大的召回成本和内部整顿带来的阵痛吗?他们拿什么来支撑“砸”出来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