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材料攻关,不粘涂层(第2页)
孙国华,这位设备和工艺方面的老行家,此刻正独自坐在会议室的一角,手里拿着一块铝合金样本,眉头紧锁,指腹摩挲着光滑的表面。他脑海里回响的是李总监的话——“要做十年不掉漆,健康环保,安全可靠!”以及自己刚才补充的:“涂层和内胆铝合金或者不锈钢基材之间的附着力,这是个世界级难题啊!”
“预处理...预处理是基础中的基础。”孙总监心里盘算着,“喷砂糙化表面,增加机械咬合力?太粗糙会影响涂层平整度,太细又附着不好。化学处理?酸洗碱洗钝化,去除氧化层提高浸润性,但要考虑环保问题和对基材性能的影响。激光咬花?这个新,能做微观结构,增强物理吸附,但设备成本和工艺稳定性呢?而且内胆是弧形的,要保证均匀一致的预处理,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他想象着涂层在高温炉里烧结的场景。“温度曲线,时间,气氛……差一度、差一秒,甚至气氛中氧含量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决定涂层的结晶度、致密度、与基材的反应层厚度。如果是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或者多层结构,那工艺窗口会变得极其狭窄,对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简直是要命!附着力……如何让分子层面真正‘长在一起’?这需要基材表面原子和涂层前驱体分子在高温下发生化学键合,形成梯度扩散层或者互穿网络结构……这真不是简单地喷一层漆啊!”孙国华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这压力之下,是一种久违的,让全身细胞都活跃起来的兴奋感。这就是技术攻坚的魅力,啃最硬的骨头,才有最大的价值。
而在李大柱看来,内胆材料和工艺是基石,但没有智能精准的控制系统,再好的锅煮出来的饭也可能不尽如人意。他走向白板,再次看向【加热】和【控制】两项。
“老赵那边,ih加热是全新领域。别看都是电,工业加热盘是电阻发热,简单直接。ih是电磁感应,让锅体自身成为发热源。核心在高频电源技术和大功率电磁兼容。这需要我们从零开始建立电磁学和电力电子的知识体系。国内这方面的人才不少,尤其是在高校和一些研究所,但愿意下海,或者能把纯理论应用到咱们这种民用产品上的,得挨个去磨,去请!”李总监语气坚定,“秦董交代了,不惜代价,只要能确保技术领先,人才再贵也要挖,专家再难请也要请!”他知道,这需要不小的投入和人际关系。
“还有算法,小王!你们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定时温控逻辑!”李大柱强调道,“老百姓对电饭煲的要求,最终体现在米饭的口感上。嚼劲、Q弹、软糯、香气…这取决于米粒吸收水分、淀粉糊化、蛋白变性的过程,跟加热的温度、时间和蒸汽压力紧密相关。不同的米种,吸水性和糊化特性完全不一样!北方粳米和南方籱米,煮法能一样吗?过去柴火灶煮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有复杂的‘大火烧开、小火慢炖’过程,还有锅气的积累和蒸汽循环。我们的ih和算法,就是要模拟甚至超越这个过程,实现‘千米千味’,针对性优化加热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