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新功能:智能排产!(第2页)
一个巨大的箭头,从“订单”开始,贯穿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采购执行”、“上线生产”、“质量检测”、“入库”、“交付”等所有环节,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单向流动的闭环。
“从今天起,远风的生产,要由‘经验驱动’,转变为‘计划驱动’。而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智能排产’。”
“智能排产?”林岚和徐致远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念出了这个词,眼中闪烁着知识的光芒。
“没错。”秦奋的目光落在了林岚和她身后的两位年轻人身上,“林岚,你们昨天的工作,是优化了生产线上的‘点’。而接下来的任务,是优化整个生产中心的‘面’。”
他转头看向孙国华和刘建国:“从明天开始,所有车间的生产任务,不再由班组长自行安排。所有物料的采购申请,也不再由仓库管理员临时提交。一切,都必须严格遵循一份由中央下发的‘生产总计划’。”
“生产总计划?”刘建国有些发懵,“秦董,这……这怎么定啊?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客户的订单有大有小,有急有缓。我们以前都是靠老师傅的经验,灵活调整。要是定死了计划,万一有紧急插单怎么办?万一供应商掉链子怎么办?”
这话说出了所有老管理的心声。工业生产充满了无数变数,想用一个计划锁死一切,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问得好。”秦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叠厚厚的、刚刚用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文件,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这是未来一周,我们生产制造中心的‘总计划表’。”
众人立刻围了上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好奇。
当他们看清纸上的内容时,集体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种粗略的计划表!
表格被划分得极其精细,横轴是日期,精确到小时;纵轴则是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关键工位,甚至每一种核心物料。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周一上午9:00,三号线开始生产订单编号wf-0815的C型电饭煲,计划产量400台。所需A-03号塑料粒子75公斤,B-11号电路板410块(含2.5%冗余),应于8:30前由仓库配送至工位。”
“周一下午14:30,一号实验线切换生产线,进行设备维护,预计耗时90分钟。维护班组:孙师傅带队。所需备件:……”
“周二上午,采购部需向‘南海塑料二厂’下达新的采购订单,采购C-07号改性pp料2.3吨,要求周四下午16:00前入库,以满足周五的生产计划。”
……
密密麻麻,环环相扣。
这哪里是一份计划表,这简直就是一部已经写好了剧本的战争机器操作手册!它不仅规定了每个人要做什么,还规定了什么时候做,需要什么资源,甚至连设备维护、物料运输的路线和时间都做了最优规划。
“秦董……这,这是您做的?”李大柱的声音都有些发颤。他自认是远风最懂技术的人,可看到这份计划表,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这份表格背后所需要的计算量,以及对整个生产体系的洞察力,已经超出了人力所能及的范畴。“是我,和我们的新同志——这台iBm计算机,以及林岚他们团队共同的成果。”秦奋面不改色地将功劳分了出去,“我称之为‘远风生产执行系统1.0’的雏形。它基于我们昨天测算的所有数据,结合现有的订单、物料库存和设备状况,通过一个全新的数据模型,推演出的最优解。”
当然,这个所谓的“数据模型”,就是他脑海中刚刚解锁的新功能——智能排产。
昨夜,就在所有人为实验线的成功而欢呼时,秦奋的脑海里,那神秘的系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原有的“技术解析”、“优化设计”等模块旁,一个全新的、散发着数据流光芒的模块被点亮了——【智能排产与供应链协同】。
他只需要将远风现有的所有生产要素——设备参数、人员效率、物料清单、供应商信息、实时库存、待完成订单——作为初始数据输入图谱。
图谱便能像一位运筹帷幄的无敌统帅,在瞬息之间,于浩如烟海的可能性中,找到那条通往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黄金路径。
这份打印出来的计划表,不过是图谱给出的最终答案而已。
“这……这太神了……”孙国华捧着计划表,手都在抖。他仿佛能看到,只要按照这份计划执行,整个生产中心就像一台被精密调校过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精准的力度,严丝合缝地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