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奖金拿到手软,工人们的笑脸!(第2页)
随着孙国华一声令下,十位选手同时撕开了密封的图纸袋。
“嘶——”看清图纸的瞬间,围观人群中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那是一张极其复杂的非标零件图,包含外圆、内孔、锥度、螺纹、还有几个精度要求在0.01毫米以内的复杂曲面。这种零件,平时做一件都得小心翼翼花上半天,现在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要比拼速度和精度,难度可想而知!
选手们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加工中。车间里,车刀与金属摩擦的“滋滋”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机油和炽热金属混合的味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位选手身上——一位是二车间的老师傅,人称“定海神针”的张振发,另一位则是一车间被誉为“天才小子”的王小虎。
张老师傅不愧经验老道,动作不快,但沉稳如山,每一刀的进给量都恰到好处,切削下来的铁屑均匀而卷曲,如同艺术品。而王小虎则截然相反,他的动作快如闪电,操作行云流水,充满了年轻人的锐气和自信。他甚至在更换刀具的同时,眼睛已经瞄向了下一个加工步骤,大脑仿佛一台多线程的处理器,将效率发挥到了极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王小虎率先关闭机床,高高举起手中那枚还在微微发烫的零件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紧接着,质量管理部的评委们拿着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上前检测。
“王小虎,用时45分32秒!所有尺寸公差全部在0.005毫米以内,表面粗糙度优于图纸要求!完美!”
“张振发,用时51分18秒!所有尺寸公差全部在0.003毫米以内,无可挑剔!”
最终,王小虎以速度取胜,张振发以极致的精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两人并列冠军!
另一边,“班组协同”的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模拟的生产线前,来自不同车间的六个班组严阵以待。随着指令发出,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拉开序幕。领料、上料、加工、装配、检验、入库……整条生产线在班组长的调度下,如同一条活过来的巨龙。
其中一个班组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交流,仅凭眼神和默契的手势,就能完成天衣无缝的配合。上一个工序的零件刚一落地,下一个工位的同事就已经伸手接了过去,整个过程没有丝毫停顿。这正是秦奋推行的“精益生产”理念和“智能排产”系统训练出的结果!
“三班,用时12分08秒!产品合格率,100%!”当裁判报出这个成绩时,三班的成员们猛地拥抱在了一起,激动地大吼着。这个成绩,比他们平时训练的最好成绩,还快了将近一分钟!
质量管理部的“火眼金睛”比赛同样精彩。一大盆上千个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塑料卡扣中,混杂了二十个有细微瑕疵的次品。选手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全部挑出。张巧玲亲自坐镇,只见她部门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小姑娘,戴着白手套,手指翻飞,眼神专注得像一台高速扫描仪。她的手在零件堆里几乎没有停顿,仿佛那些次品会自动跳到她手里一样。
“报告!全部找出,用时2分15秒,数量20个,无一错漏!”
全场哗然!这速度,简直非人类!
而最具挑战性的,无疑是技术研发中心的24小时攻坚战。
李大柱带着赵援朝等人,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那块来自德国的未知材料样品,被他们用各种仪器轮番“伺候”。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一组组数据被记录下来,在白板上汇聚成复杂的分子结构图。
“是共聚聚丙烯!但里面添加了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增韧剂和一种长链支化剂!”
“它的低温韧性极强,同时保持了很好的刚性,加工窗口也更宽!”
“我想到三种应用方案!第一,可以用来做我们出口欧洲的家电外壳,足以应对北欧的严寒!第二,可以改良我们的保险杠配方,抗冲击性能至少提升15%!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