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19章 时代印记:录像厅与《共和国之恋》(第2页)

“秦董,你这……又是让我大开眼界啊。”陈建社环顾四周,感慨万千,“在我的印象里,工厂的文化生活,最多就是组织个篮球赛,过年搞个联欢会。你这……连录像厅都搬进来了。”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嘛。”秦奋轻声笑道,“工人们白天高强度工作,晚上还要上夜校给自己充电,很辛苦。我不能让他们觉得生活里只有车间和课堂。人是需要精神食粮来滋养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搞工业的,心里得有一团火,眼里得有光。”

这番话,再次说到了陈建社的心坎里。他看着周围那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他们或许学历不高,或许出身平凡,但在此刻,他们专注、安静、充满期待的样子,与坐在大学阶梯教室里等待电影开场的学生们,没有任何区别。

就在这时,灯光暗了下来。

录像机开始工作,电视屏幕上雪花点一闪而过,随即,一阵雄浑、悲壮而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交响乐响彻整个礼堂。

银幕上,出现了片名——《共和国之恋》。

陈建社的身体猛地一震,扶着眼镜的手都停在了半空中。

竟然是这部电影!

这并非一部商业娱乐片,而是一部讲述共和国第一代科学家,为了研制原子弹,在戈壁荒滩上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传记电影。影片的主人公,正是以“两弹元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巨匠为原型。

这部电影,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引起过巨大的轰动。陈建社自己就看过两遍,每一次都看得热泪盈眶。因为,那里面有他们这一代人的影子,有他们共同的记忆、激情与信仰!

他下意识地转头看向秦奋,却发现这个年轻人正平静地注视着屏幕,仿佛只是选择了一部再普通不过的影片。

但陈建社心中却瞬间明了。

这绝非巧合!

秦奋选择这部电影,是给他看的,更是给远风所有员工看的!

他是在用这种最直观、最震撼人心的方式,为他今天提出的“远风企业大学”,注入灵魂!

电影的剧情缓缓展开。

当看到科学家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住着地窝子,啃着窝窝头,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时,礼堂里一片寂静,只有压抑的呼吸声。

许多老工人的眼眶都红了。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深知那份艰辛与不易。

当看到电影里的主角,为了一个关键数据,几天几夜不合眼,最终累倒在试验场上时,赵援朝和张巧玲这些年轻的技术骨干,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他们想起了自己为了攻克hs-3材料,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七十二小时的情景。虽然条件远比电影里优越,但那份为了一个目标不顾一切的执着与疯狂,是相通的!

陈建社的眼角,不知不觉已经湿润。

他想起了自己的导师,那位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国家高分子事业,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老人。他想起了自己那些留在深山军工单位,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同学。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爱情,都和这个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