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26章 新年伊始,风向变了!

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客厅里陷入了一种奇特的静默。

阳光斜斜地穿过百叶窗,在空气中投下道道光栅,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沉,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的时间。咖啡的热气已经散去,但那浓郁的香气与桌上文件散发出的油墨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名为“事业”的味道。

秦奋没有催促,他只是平静地端起自己那杯已经微凉的咖啡,轻轻啜了一口。他知道,对于林亦然这样的顶尖人才,言语上的万千承诺,都不如一幅能够让他亲手描绘、亲手实现的宏伟蓝图来得更有说服力。

他已经给出了画布、颜料和画笔,现在,只需要等待这位他选中的大画家,下定决心。

林亦然的目光,从那份名为《“中国芯”工程》的纲要,缓缓移动到那张看似简单、实则石破天惊的dsp架构图上,最后,落在了秦奋那双深邃得不像他这个年纪的眼眸上。

“昆仑……”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仿佛在细细品味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的磅礴气魄。

“是的,昆仑。”秦奋放下咖啡杯,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昆仑山,万山之祖,神话之源。我们要做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国产芯片,它必须配得上这个名字。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运算指令,更是一个民族在信息时代,向上攀登的雄心。”

“你刚才画的,是‘昆仑一号’的架构?”林亦然的喉结再次滚动,他已经不自觉地从一个旁观者,进入了参与者的角色。

“不完全是。”秦奋微微一笑,这个笑容让林亦然心中一凛,他意识到,对方抛出的震撼弹,可能还不止一个。

“这只是我根据你论文和在ti的工作习惯,推演出的一个‘引子’,一个更符合你设计美学的优化方向。真正的‘昆仑一号’,它的内核将比这更强大,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ti的C5x系列。”

秦奋的食指,在咖啡桌上轻轻敲击着,仿佛敲在林亦然的心跳节拍上。

“德州仪器,ti,他们的tms320系列是市场的王者,C5x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它有三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哈佛总线结构的瓶颈。虽然程序和数据总线分离提升了速度,但在需要频繁交换指令和数据的复杂算法面前,总线带宽的争抢依然存在,这是架构的先天不足。”

“第二,为了兼容性,指令集冗杂,效率不高。很多指令是为了兼容上一代产品而保留,在新的流水线架构下,反而成了累赘,甚至会引发流水线停顿。”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它的开发生态是封闭的。ti提供编译器、汇编器和调试器,但你想在上面做更底层的优化,想绕开它的库函数写出极致效率的代码,难上加难。他们卖的是芯片,更是生态的枷锁。”

秦奋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林亦然在ti工作时,日日夜夜与之搏斗却又无力改变的现实。这些,是他向顶头上司、向架构评审委员会提过无数次,却始终被“成本”、“市场”、“兼容性”这些大山压回来的建议。

“而我们的‘昆仑一号’,”秦奋的语调陡然拔高,带着一股开创者的自信与豪迈,“我们要做的,是革命!”

“第一,我们采用改进型的哈佛结构,双数据总线并行。并且,在你的‘L0缓存桥’基础上,我们将设计一个独立的dmA控制器,专门负责高带宽的数据搬运,将Cpu从繁琐的io操作中彻底解放出来,让它专心于运算!”

“第二,我们将打造一套全新的、精简高效的指令集!专门针对数字信号处理中最核心的fft(快速傅里叶变换)、fir(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和卷积运算进行优化。一条指令,完成过去需要三条甚至五条指令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要的不是兼容过去,我们要的是定义未来!”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生态。‘昆仑一号’从设计的第一天起,它的所有技术文档、指令集、编译器核心代码,都将对我们‘中国芯’联盟内的合作大学、研究所以及未来的开发者,全面开放!我们不仅要提供芯片,我们还要提供最锋利的‘武器’和最详细的‘地图’,让成千上万的中国工程师,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应用奇迹!”

如果说之前的纲要是一篇战争檄文,那么此刻秦奋口中的“昆仑一号”,就是这场战争的旗舰与主炮!它不再是亦步亦趋的追赶,而是在深刻洞察了对手的弱点之后,选择的一条全新的、充满挑战与荣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