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29章 特区经验,能否复制?(第2页)

说到最后,这位跟了秦奋大半辈子的老同志,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震惊,变成了彻底的崇拜和敬畏。

如果说之前的芯片计划,展现的是秦奋作为科学家和战略家的雄才大略。

那么此刻这个“电扇换地”的奇谋,则将他那洞悉人性、玩转规则的商业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复制“特区经验”了,这是在创造属于远风,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模式!

秦奋微笑着看着激动不已的王奎生,示意他坐下,然后按下了内部通话的按钮。

“通知李大柱、刘建国、孙国华、张巧玲,来我办公室开会。”

……

五分钟后,远风集团的核心骨干们齐聚一堂。

空气中还残留着刚才那场关于“东方雄鹰”的豪情壮志,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亢奋的余温。他们以为秦董是要对刚才的战略部署做进一步的细化,却没想到,秦奋抛出的第一个议题,就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们进军上海浦东,不准备动用集团的现金流。”秦奋平静地宣布。

众人面面相觑,都愣住了。

芯片项目是吞金巨兽,刚刚定下的Bj中央研究院更是烧钱无底洞,现在进军浦东又不用现金?难道天上会掉地皮吗?

秦奋将目光投向了生产制造中心的负责人刘建国和孙国华。

“刘总监,孙总监,我需要你们立刻给我一个精确的数字。第一,我们目前电风扇和电饭煲两大类产品的成品及半成品库存总量是多少?第二,以现有生产线和供应链,未来三个月,我们能达到的最大产能是多少?”

刘建国和孙国华对视一眼,虽然不解其意,但还是立刻回答。

“秦董,销售部门刚刚报过库存,因为今年市场形势极好,我们的产品几乎没有积压。目前两大仓库的成品库存,电风扇大概在二十万台,电饭煲在十五万台左右。零部件和半成品库存,折算一下,还能再组装出差不多十万台成品。”刘建国对数字了如指掌。

孙国华接着补充道:“产能方面,凤栖产业园一期的生产线已经全部进入满负荷运转,两条生产线加起来,日产电风扇和电饭煲能达到六千台。如果算上加班和生产线优化,未来三个月,我们极限能生产出超过五十万台各类家电产品。”

五十万台!

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远风集团一个季度的家电产量,就足以装备一个中等城市的所有家庭!这就是“家电霸主”恐怖的制造能力!

秦奋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缓缓说出了那句让王奎山心神巨震的话。

“很好。我的计划是,用这批产品,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产能,去跟浦告东新区管委会,置换我们在陆家嘴、金桥或者外高桥的五百亩综合开发用地。”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李大柱、张巧玲这些年轻人,无一不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之辈,但此刻,他们也都被秦奋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震住了。

用家电……换土地?

这……这能行吗?

看着众人错愕的表情,秦奋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王奎山。

王奎山此刻已经完全消化了这个计划,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带着强烈感染力的语气,将刚才在秦奋办公室里,两人分析的利弊得失,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从远风集团的财务解压、低成本获取核心资产、深度品牌植入,到浦东管委会的节约现金、解决民生难题、打造招商样板……

一条条,一款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随着王奎山的讲述,会议室里众人的表情,也从最初的错愕、不解,慢慢变成了惊讶、恍然,最后化为了无法抑制的兴奋与激动!

“高!实在是高啊!”技术研发中心的总监李大柱一拍脑袋,满脸通红地赞叹道,“我光想着怎么把产品做得更好,从来没想过,产品本身还能这么用!秦董,您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张巧玲的美眸中异彩连连,她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道:“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浦东是国家开放的窗口,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改革成就的舞台。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方式深度参与进去,几十万远风产品成为浦东开发的第一批‘红利’,这对我们‘远风’品牌的历史地位和国民情感认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等到未来浦东建成,那些第一批住进新房、用上我们电风扇的居民,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听!”

所有人的思维都被点燃了。

这是一个商业计划,但又超越了商业。它蕴含着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政府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民心向背的巧妙引导。

“秦董!我马上去核算成本!”采购总监刘建国激动地站了起来,“我保证,我们拿去‘换’地的产品,实际成本绝对能控制在市场价的三成以内!这笔买卖,咱们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