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金融人才?提前布局!(第2页)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技术人员特有的自信和激情。
而接下来,轮到高远。
他没有拿任何资料,只是从容地走到会议室中央那块巨大的移动白板前,拔下笔帽。
“各位,我就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资本运营部’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他转身,面对白板,手中的记号笔行云流水般地移动起来。
一个复杂的框架图,迅速在白板上成型。
最顶端,是一个用方框圈起来的英文缩写:“farwidgroup”。
另一个指向“上海·远风资本集团”。
在“远风资本集团”下方,他又画出了三个并列的方框,分别标注着:“项目建设基金”、“国际法务部”和“战略投资与证券部”。
而在“项目建设基金”下方,才是那个庞大的“浦东一号项目”。
仅仅这一个结构图,就让在场的王奎山看得有些发懵。他能看懂里面的汉字,但完全不理解这种层层叠叠的架构,到底是什么意思。
高远没有停歇,他指着顶层的控股公司解释道:“这是秦董昨天和我沟通后的顶层设计思路。未来的远风,将是一个集团化的控股公司。总部在凤栖的实业,是我们的产业基石,负责创造产品和利润。而我们在上海成立的,将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筹备处,而是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是集团的‘第二发动机’。两者互为犄角,互相输血,一个创造价值,一个放大价值。”
接着,他的笔尖移到了那个最核心的“项目建设基金”上。
“秦董的‘资产证券化’构想,是天才级的。但要将它落地,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词都清晰而有力。
“首先,是法律架构。我们不能直接在国内注册这个基金,因为目前国内没有相关法律支持。我的建议是,在香港注册一家离岸的特殊目的公司,也就是spv。由这家spv作为基金的发行主体。同时,我们需要在美国的特拉华州,再注册一家子公司,作为未来与华尔街资本对接的窗口。”
“spv?特拉华州?”王奎山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低声问旁边的张巧玲,“这……这是什么意思?咱们一个国内的项目,怎么还要跑到美国去注册公司?”
张巧玲虽然也听得半懂不懂,但她毕竟有外语基础,还能勉强跟上思路,她低声解释道:“王副总,高总监的意思,好像是为了方便在国外融资,需要符合他们的法律和商业习惯。”
高远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微笑着解释道:“王副总,您说得没错。这就像我们要在国际上卖东西,就需要用美元或者其他外币结算一样。我们要在国际上‘卖我们项目的一部分’,也就是融资,就需要一个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壳’。这个‘壳’能为我们规避很多法律和税务上的风险,让国际投资者敢于把钱投给我们。”
他继续在白板上勾画。
“其次,是信用评级。光有政府信用背书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国际公认的信用评级。我会立刻联系我在标准普尔和穆迪的前同事,启动对我们这个专项基金的独立信用评级程序。我初步的目标,是拿到A级以上的评级。有了这个评级,我们才能以更低的成本,吸引到更多的国际资本。”
“第三,是份额设计。秦董提到了三个方向,我会将其具体化。我建议将基金份额分为三类:CssA,主要面向国内银行和国企,提供较为稳健的固定年化收益,附加未来物业的部分优先使用权;CssB,面向海外及港资,不承诺固定收益,但享受项目建成后物业增值和租金收入的更高比例分红,这适合风险偏好更高的投资者;CssC,这就是我们的员工激励池,不行使分红权,而是与远风集团的原始股进行一定比例的挂钩,在未来集团上市时可以直接转换为股票。这三类份额,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实现利益的精巧平衡。”
……
高远足足讲了半个小时。
从离岸公司的架构,到国际信用评级,再到复杂的基金份额设计,最后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利率互换和远期外汇合约来对冲未来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