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5章 九二年的股市热潮(第2页)

孙国华嗓门洪亮,几乎是吼着在给他们介绍:“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生产线!自动化率超过了百分之七十!看到那台最大的机器了吗?那是一千八百吨的注塑机,整个华东地区都没几台!我们用它生产电饭煲的底座,一次成型,精度误差不超过0.02毫米!”

钱伟等人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他们的ppt里,这只是一个叫做“固定资产”的冰冷数字,但此刻,它化作了钢铁的巨兽,充满了力量与生命的气息。

他们看到汗流浃背的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看到质检员用卡尺和探针一丝不苟地对每一个成品进行检验,看到传送带上源源不断流淌的、即将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产品。

这时,一台设备旁边的红灯突然亮起,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孙国华脸色一变,大步流星地冲了过去,一把拉住班组长,声如洪钟:“怎么回事!?”

“孙总监,压力传感器好像有点漂移!”班组长满头大汗地回答。

“马上停机检查!这半个小时生产出来的三百个底座,全部拉到次品区,给我登记报废!”孙国华毫不犹豫地命令道。

三百个底座,就这样被判定了“死刑”。

跟在后面的钱伟忍不住低声对同伴说道:“只是一点漂移,也许还能用。这直接影响了销售成本。”

他的声音不大,但孙国华耳朵尖,听到了。他转过头,一双虎目瞪着钱伟,粗声粗气地问道:“这位同志,你刚才说什么?”

钱伟愣了一下,只好用中文重复道:“孙总监,我的意思是,为了一个微小的参数漂移就报废这么多产品,从财务角度看,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孙国华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烟熏得微黄的牙齿,他走到那堆被判报废的底座旁,随手拿起一个,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

“砰”的一声,底座四分五裂。

然后,他又从合格品区域拿起一个一模一样的底座,用同样大的力气摔在地上。

“当!”一声闷响,底座只是在地上弹跳了几下,完好无损。

孙国华指着地上的碎片,对着钱伟,也对着他身后所有目瞪口呆的上海精英们,一字一句地说道:“这就是我们报废它的原因。在远风,质量就是天!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可能砸了我们用命挣回来的牌子!你们搞财务的懂什么叫‘成本’?告诉你,用户对我们的信任,才是我们最大的‘成本’,这个成本,我们一分一厘都亏不起!”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钱伟的心上。他看着地上对比鲜明的两个产品,脸上火辣辣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财务报表上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如此不容妥协的原则和滚烫的汗水。

另一边,在技术研发中心,林薇和她的律师团队,也正在经历着另一场“震撼教育”。

李大柱带着他们参观了材料实验室,向他们展示了hs系列材料从配方研发到性能测试的全过程。当林薇看到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为了测试一种新材料的耐疲劳性,连续72小时守在设备前记录数据,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时,她沉默了。

当李大柱向她介绍远风内部建立的、比国家标准还要严苛十倍的技术保密流程时,她更是若有所思。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那台神秘的iBmAs/400小型机所在的机房。

高远指着正在嗡嗡运转的机器,对大家介绍道:“各位,这就是我们上海总部所有工作的基石。我们正在搭建的全球资本架构、财务系统、法律风险数据库,所有的数据,最终都会汇集到这里。这台机器,花了我们近百万美元。”

“而它的第一个使用者,却不是我们上海总部。”高远顿了顿,目光转向李大柱和张巧玲,“而是凤栖的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团队。董事长说,在远风,最先进的工具,要给最能创造价值的人先用。”

这番话,让林薇团队里的几位年轻律师眼中异彩连连。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从县城里走出来的企业,能吸引到像林薇和高远这样的人物。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监控股市信息的研究员,匆匆跑到高远身边,递给他一份传真,低声说道:“高总,上海和深圳的消息,‘股票认购证’的价格,今天又翻了一番,黑市上已经炒到三万块一张了!全民都在谈论这个,有人辞职去排队,有人抵押房子去炒证,都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