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9章 奠基浦东,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五日,清晨。

黄浦江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为这座东方大都市披上了一层朦胧而又辉煌的纱衣。

王奎山、李大柱、孙国华和张巧玲四人,破天荒地穿上了由上海总部连夜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深蓝色西装。崭新的面料带着一丝拘谨的挺括,让他们这些习惯了工装和劳动布的老将们,多少有些不自在。

孙国华扯了扯脖子上的领带,感觉像是被套上了缰绳,浑身别扭:“乖乖,穿这玩意儿,感觉都不会走路了。这要是在车间里,一弯腰螺丝都拧不上。”

“老孙,别土了。”李大柱虽然也有些拘束,但镜子里那个精神抖擞的自己让他颇为满意,“董事长说了,今天我们代表的是远风的脸面,是去打仗的,军装总得穿整齐了!”

王奎山没说话,他只是默默地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抚平西装上的褶皱。作为曾经的公社书记,他参加过的会议不计其数,但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让他心潮澎湃。他知道,今天他站上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奠基的仪式台,更是一个时代的风口。

张巧玲则显得从容许多,一身剪裁得体的女士西服套裙,配上精心梳理的短发,让她原本清秀的脸上更添了几分英气与干练。她看着三位老大哥略显笨拙的样子,微笑着说:“王副总,李总监,孙总监,习惯就好了。这身衣服,代表着我们远风从今天起,要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秦奋从房间里走出来时,四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他依旧是一身简约合体的西装,但穿在他身上,却仿佛与生俱来般妥帖。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瞬间成为了整个团队的主心骨。

“都准备好了?”秦奋看了一眼众人,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很有精神。记住,你们今天不是凤栖来的干部,不是车间的主任,你们是远风集团的高级管理者。自信一点,把胸膛挺起来。走,我们出发,去创造历史。”

奠基仪式的现场,设在浦东一片刚刚平整出来的广阔土地上。这里曾经是阡陌纵横的农田和低矮的村舍,如今,已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空气中还残留着泥土的芬芳和柴油的气味。

现场早已是人声鼎沸,彩旗招展。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横贯主席台——“热烈庆祝浦东新区首批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临时搭建的木质主席台虽然简陋,但台下汇聚的阵容却堪称豪华。来自市里、区里的各级领导,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家新闻媒体记者,长枪短炮,严阵以待。

这一切,都预示着今天将有不同寻常的重磅消息发布。

远风集团的团队,在开发办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被安排在了企业家席位的第一排。这个位置,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特殊的份量。

孙国华环顾四周,看到了不少在报纸和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大人物,他紧张地搓着手,低声对李大柱说:“乖乖,这阵仗!比县里开人代会还大!”

王奎山则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现场的组织工作,从签到流程到安保布控,再到媒体区的划分,每一个细节他都默默记在心里,与秦奋昨晚的叮嘱一一对应。

秦奋的目光,却落在了不远处的另一群人身上。

正是昨天在酒店大堂遇到的,以克劳斯·霍夫为首的德国Aeg集团代表团。他们同样被安排在前排,此刻正低声交谈着,眼神中带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审视。

在他们身后,秦奋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是日岛东洋化工的人,正点头哈腰地陪着一位看起来级别更高的中年人。显然,这些国际巨头们,都嗅到了这片土地上散发出的机遇气息。

“秦董,”旁边一个略带讥诮的声音响起。

秦奋转过头,看到一位发际线颇高、戴着金边眼镜的中年男人正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名牌上的字样显示——沪上仪表集团,副总经理,白建明。

这是一家在上海滩根基深厚的老牌国营大厂。

“原来是凤栖县来的秦董。真是年轻有为啊。”白建明的话听起来是恭维,但语气里的那份优越感却毫不掩饰,“听说你们远风用电风扇换了块地,真是好手段。不过这浦东开发,可不是小打小闹,没有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国家支持,想在这儿扎根,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