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系统之母!(第2页)
没有香槟,没有庆祝的横幅。
有的,只是一块白板,和两张刚刚打印出来的、热乎的A4纸。
“都冷静一下!”魏东亭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洪亮的声音压下了所有人的议论,“高兴是应该的,但活儿还没干完!现在,开技术复盘会!”
所有人都立刻安静下来,正襟危坐。他们都清楚,这才是远风的风格,也是秦董定下的规矩——胜利的喜悦不超过一小时,对问题的复盘却要进行到底。
“首先,初步结论。”楚云飞站起身,将一张纸贴在白板上,上面是他用他那清冷的笔迹写下的几行字:
“测试结论:‘启明一号’核心逻辑功能完整,指令集执行正确,架构设计无颠覆性错误。但在33mhz目标频率下,时序无法收敛。”
他补充道:“简单说,我们的‘发动机’造出来了,而且能转,但转速上不去,一给油就熄火。这不是‘心脏病’,更像是‘气管炎’,问题不大,但必须找到病根。”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神情专注。
“我的软件团队,已经连夜对测试程序进行了上万次的仿真,可以百分之百确定,问题不出在软件层面。”楚云飞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魏东亭。
既然不是软件问题,那就一定是硬件问题。
魏东亭也不推诿,他拿起另一张纸,上面是用绘图仪打出来的、密密麻麻的电路版图一角。
“在秦董去德国之前,他留下了一份技术备忘录,其中重点强调了‘静态时序分析’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其作为芯片验证的重中之重。”魏东亭沉声说道,“我和云飞,以及几个核心组员,在流片前的最后七十二小时,正是用秦董从‘特殊渠道’搞来的那套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对最终版图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时序分析。”
他这话一出,连团队内部的许多人都吃了一惊。他们只知道两位总监在最后时刻几乎是把自己锁在机房里,没想到是在进行如此关键的工作。
“软件的分析结果,其实已经给出了警告。”魏东亭用红笔在版图上重重地圈出了一个区域,“分析报告显示,在我们的算术逻辑单元(ALu)内部,有一条关于‘进位选择加法器’的逻辑路径,存在高达1.2纳秒的建立时间违例。也就是说,这条路上的信号,跑得太慢了!”
他看着众人,解释道:“在33mhz的频率下,一个时钟周期大概是30纳秒。信号必须在这个时间内,从起点跑到终点。而我们这条路径,因为某些原因,需要31.2纳秒才能跑到。结果就是,下一个时钟信号来的时候,它还在半路上,整个逻辑链就全乱了。这就是它无法在设计频率下工作的原因。”
“而降到16.5mhz,时钟周期延长到了60纳秒,31.2纳秒的时间就绰绰有余了。所以,它又能正常工作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番抽丝剥茧、直抵核心的分析给镇住了。
这,就是科学!
不是靠蒙,不是靠猜,而是靠先进的工具和严谨的逻辑,把“幽灵”从复杂的电路迷宫里揪出来,让它在数据面前无所遁形!
“那…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条路跑得这么慢的?”一个年轻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问得好!”魏东亭赞赏地看了他一眼,“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我们的逻辑设计本身不够优化,还是在版图的自动布局布线阶段,edA工具的设置出了问题,导致这条线的物理走线过长、负载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