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95章 米德两国同时诉讼(第2页)

两份诉状,累加起来的索赔金额,是一个足以让全世界任何一家新兴企业当场宣布破产的天文数字。

就在这时,秦奋的私人手机响了起来。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汇丰银行那位负责他业务的高级经理。

“秦先生,出事了。”电话那头的声音非常急促,“刚刚《华尔街日报》的网站刊登了一篇头版文章,标题是《捍卫创新:ge对华国红星集团发起全球专利诉讼》,文章里,ge的发言人宣称,他们的举动是为了‘捍卫全球知识产权秩序,阻止窃取技术的行为’。现在整个资本市场都在关注这件事,贵公司的声誉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

电话挂断,谜底彻底揭晓。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纠纷。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法律与舆论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绞杀。

厚达数千页的诉状,就是他们的战书。而那篇新闻稿,就是他们吹响的战争号角。

……

三天后。

红星集团总部,最大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秦奋坐在主位,他的身边是刘燕等一众核心高管。

而在会议桌的另一侧,坐着一个近二十人的庞大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肤色,说着带有不同口音的英语、德语和华语。

他们是秦奋通过各种渠道,花费重金聘请来的国际律师团队。领头的是一位名叫王瀚的华裔律师,他是米国一家顶级律所的合伙人,在国际专利诉讼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此时的王瀚,眉头紧锁,他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被贴上各种颜色标签的法律文件。

“秦董,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复杂。”王瀚的声音很沉稳,但掩饰不住其中的疲惫。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七十二个小时,对ge和西门子提交的所有文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对手的准备极其充分,可以说,滴水不漏。这两份分别在米、德两国提交的起诉文件,不是独立的,而是环环相扣,互为犄角。”

他拿起一份文件解释道:“米国的诉讼,核心是利用联邦法院复杂的‘证据开示’程序。他们罗列的三十七项专利,很多都是非常基础的、甚至是早已束之高阁的所谓‘沉睡专利’。他们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证明我们侵权了这所有专利,而是要逼迫我们就每一项专利,提供海量的技术文档、研发记录、內部邮件、财务往来证明。”

“这个过程,会耗费我们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是整理、翻译这些资料,应付他们律师团队一轮又一轮的质询,就足以让我们疲于奔命。”

“而在德意志,”王瀚指向另一堆文件,“他们的策略完全不同。慕尼黑法院以高效和倾向于保护专利权人著称。他们在这里,只挑选了最有把握的几项核心专利,并且直接申请了临时禁令。一旦禁令被批准,我们在整个欧洲的销售将被立刻冻结,直到官司有了初步结果为止。这会直接斩断我们在欧洲市场的现金流。”

一位德籍的律师补充道:“秦先生,慕尼黑的听证会排期很快,我们最多只有几周的时间准备。”

王瀚总结道:“秦董,我必须坦诚地告诉您。这是一场典型的‘法律绞杀’。对方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官司,而是要通过高昂的诉讼成本、漫长的诉讼周期,以及对市场的直接打击,耗尽我们的资金,摧毁我们的业务。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且耗资巨大的恶战。我们必须做好打一场持续两到三年,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