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309章 国内秘密试制(第2页)

在高端材料领域,华国被“卡脖子”早已不是新闻。

只是这一次,这根绳索,直接勒在了“惊雷”项目的咽喉上。

没有合格的“骨骼”,再精妙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就在整个材料小组一筹莫展之际,秦奋的身影出现在了车间门口。

他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个情况。

“李工,王工,都过来一下。”

秦奋没有多余的废话,将两人带到一张会议桌前,摊开了一份文件。

是红星集团去年收购红旗铸造厂时的资产清单。

他的手指,点在了清单里一行不起眼的条目上——“德产辛特shp-600型粉末冶金压力机及配套混料、烧结生产线”。

“秦董,这是……”李工有些不解。

“我们自己做。”秦奋的声音不大,但却异常坚定。

王工猛地抬起头,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自己做?秦董,这不是开玩笑吧?研发一种全新的尖端复合材料,没有三五年的积累,没有上千次的实验,根本不可能!我们没有配方,没有工艺,一切都是零!”

秦奋看着他,平静地说道:“配方和工艺的大方向,我会给你们。你们要做的,就是去红旗铸造厂,把那条生产线给我二十四小时开起来。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用最笨的办法,排列组合,一次一次地去试。”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我不要你们在两个月内拿出完美的成品,我只要你们在五十天内,给我拿出性能能达到设计指标百分之九十的样品!剩下的百分之十,我们用设计冗余去弥补!”

王工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却被秦奋那不容置疑的眼神给堵了回去。

他知道,这又是一道军令。

一道看起来不可能完成,但又必须完成的军令。

“是!秦董!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王工咬着牙,立下了军令状。

……

材料的研发陷入了一场艰苦的攻坚战,而另一边,机械加工的任务,同样不轻松。

“惊雷”电机的轴向磁通结构,对核心部件的精度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苛刻程度。

它的定子盘和转子盘,是两个直径接近半米的巨大圆盘,但它们之间的装配间隙,却只有不到一毫米。

为了保证磁场的均匀和稳定,这两个盘的平整度公差,必须控制在5微米以内。

5微米是什么概念?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几分之一。

要在如此大的一个金属盘面上,实现这样的精度,普通的数控机床根本做不到。

这项最艰巨,也是最关键的任务,落到了李工的肩上。

在试制车间的尽头,一间独立的、恒温恒湿的玻璃房内,静静地矗立着一台庞然大物——“昆仑”kL-m7型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这是整个红星集团最宝贵的尖端设备,是秦奋当初不惜重金从欧洲秘密渠道引进的顶级工业母机。

此刻,李工亲自换上了白色的防尘工作服,站在了“昆仑”的操作台前。

他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超过三十个小时。

玻璃房外,几个年轻的工程师屏息凝神地看着,连大气都不敢喘。

在他们面前的废料箱里,已经静静地躺着两块加工失败的转子盘毛坯。每一块的材料成本,都高达数十万。

“昆仑”的机械臂在复杂的程序引导下,以一种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驱动着特制的金刚石刀头,在高速旋转的金属圆盘上进行着最终的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