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会议上的交锋(第2页)
台上的哈里森和施密特对视了一眼,表情轻松。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某个东瀛人例行公事的提问罢了,无关痛痒。
“请讲,田中先生。”哈里森很大度地示意。
“非常感谢。”田中健扶了扶眼镜,不疾不徐地说道:“我注意到,在草案附则B的第四部分,关于伺服电机动态响应的测试协议中,规定了一项‘热应力极限测试’。其中,对测试环境的温度参数设定,似乎是沿用了十年前针对传统硅钢材料的测试基准。”
他的问题听起来非常技术化,非常细节。
“我的问题是,”田中健的语速开始变得清晰而有力,“近年来,材料科学发展迅速,以非晶态合金为代表的新型导磁材料已经开始应用。这类材料在热特性上与传统硅钢有显著差异。请问,草案中坚持使用旧的温度参数,是否进行过对新材料适用性的评估?这样的设定,是否有可能在无意中,对采用新材料的技术路线,构成一种事实上的‘标准壁垒’,从而扼杀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
问题问完,田中健再次鞠躬,坐下。
整个过程彬彬有礼,没有一丝火药味。
但这个问题,却如同一根精准的钢针,扎向了草案最虚伪的那个点。
它没有攻击草案,只是在“探讨”;它没有反对标准,只是在关心“创新”。
台上,哈里森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施密特也皱起了眉头。
这个问题太刁钻了。
他们该怎么回答?
如果说“是”,那就等于承认了这份标准的确是在打压新技术。
如果说“不是”,那田中健马上就可以追问,评估报告在哪里?数据在哪里?
如果说“我们没考虑到”,那更丢脸,说明这份号称“严谨、全面”的草案,存在着重大的疏漏。
一时间,两位巨头的代表,竟被这个看似“小小”的技术问题,问得一时语塞。会场中那压抑的寂静,被打破了。
就在哈里森和施密特正在快速交换眼神,思考如何回应时,另一只手举了起来。
是法兰西代表团的皮埃尔·博雷尔。
“主席先生,恕我打扰。”博雷尔没有等台上的人回答,就直接站了起来,他的语气带着法兰西人特有的强调,“田中先生刚才的提问非常有启发性。这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他看向哈里森和施密特,眼神里带着一丝质询:
“我通读了整份草案,发现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在强调传统绕线式电机结构的安全性、绝缘性和稳定性。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节能和效率,特别是新结构电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草案却几乎没有设立对应的衡量与激励条款。”
博雷尔提高了声调:“众所周知,整个欧洲都在推行最新的环保法案和碳中和目标。一份面向未来的国际标准,如果只关注过去的安全,而忽略了未来的效率和环保,这是否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是否与我们各国政府的政策导向相悖?”
这个问题,直接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政策和环保的“政治正确”层面。
这下,连主席台上的鲍曼主席都露出了严肃的神情。
哈里森的脸色已经变得相当难看。
还没等他想好说辞,高丽代表团的朴志勋也举起了手。
“主席先生,我也补充一点。”朴志勋冷静地说道,“博雷尔先生提到了硬件,我想说说软件。未来的工业电机,一定是软硬件高度结合的智能体。我们公司在变频驱动的节能算法上投入了巨大精力,能效提升非常显著。但是,这份草案对于‘算法’层面的能效贡献,完全没有给出认证和测试的方法。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通过软件和算法实现的节能优化,都不被这份标准所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