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HX标准”的诞生(第2页)
它更像是一份……地图。
一份为未来技术发展描绘出的宏观地图。
李工的声音在会场上空响起,沉稳而清晰地解释着:
“各位请看,这份建议书的核心,不是要定义‘标准答案’,而是要定义一个‘评分体系’。”
“我们认为,新一代的标准,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编码器技术,或是某一种特定的总线协议。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今天认为最先进的,或许五年后就会落后。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评估框架。”
“比如,在能效方面,我们不再规定必须使用何种材料或设计,而是定义一个统一的、严苛的能效等级测试标准,任何技术,只要能达到这个等级,就应该被承认。”
“在通信协议方面,我们建议设立一个‘开放接口层’。我们不反对各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私有协议,但我们要求,所有符合新标准的设备,都必须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开放接口,允许第三方设备进行基础的数据读取和状态监控。这正是为了响应之前多位代表提出的,关于打破‘数据孤岛’的呼声。”
“更重要的是,”李工翻到下一页,语气加重了几分,“我们在这份框架中,为一些目前尚在实验室阶段,但极具潜力的新技术,预留了发展空间和接口。比如量子传感技术、基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驱动技术等等。我们的标准,应该是拥抱未来,而不是固守现在。”
这份建议书,充满了包容性和开放性。
它没有说红星的技术就是唯一正确的,反而像个宽宏大量的武林盟主,告诉所有人:“我们来定一个比武规矩,不管你用什么门派的武功,只要能在这个规矩下打赢,你就是高手。”
这种姿态,无可指摘。
它将皮球巧妙地踢给了所有人,尤其是ge和西门子——你们不是说自己的技术先进吗?好,那就在这个更公平、更开放的框架下,来比一比。
会场内,之前还准备据理力争的代表们,此刻都安静了下来,仔细地阅读着屏幕上的文件。
法兰西代表皮埃尔·博德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赞许之色。他发现,在这份建议书的第三章“关于控制指令集兼容性”的部分,明确写着一段话:
“……为保证最大程度的向下兼容与平滑过渡,我们研究并吸纳了法国机械工业联合会(fim)及东瀛电气工业协会(jemA)在此前会议中提出的部分合理化建议。我们建议,在新标准中保留部分核心的、被广泛应用的控制指令,并将其作为兼容性测试的基础项。具体指令列表详见附件二。”
皮埃尔立刻点开了附件二,看到了几个他非常熟悉的,由法兰西企业主导制定的经典指令。
这是一种巨大的尊重!
红星集团并没有因为胜利就包揽一切,反而主动吸纳了盟友的意见,甚至是一些潜在竞争对手的合理建议。
这种姿态,让皮埃尔和他身后的法兰西代表团感到非常舒服。他们不仅是“非正式联盟”的参与者,更是新标准建设的贡献者。这份功劳,被红星集团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坐在不远处的东瀛松下代表田中先生,也发现了类似的内容。在关于电机外形与安装尺寸的章节里,红星的建议书采纳了东瀛工业标准(jis)中的一些通用尺寸,并将其列为推荐标准之一,理由是“为了方便全球用户进行设备替换和升级”。
这就是秦奋的智慧。
他很清楚,单纯的技术胜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标准的制定,本质上是一场掺杂了技术、商业和政治的复杂博弈。
想要让自己的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尽可能多的人,从这个新标准中获益。
所以,他主动放弃了一些对红星最有利,但可能会引起巨大争议的、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条款。比如,他原本可以提议一种基于红星自有算法的、效率最高的内部通信加密方式作为标准,但这必然会遭到所有同行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