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山村闲人 作品

第39章 江北行(二)(第2页)

项英谈到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张、杨认为皖东建立分校势在必行,鄂豫皖也有必要。同时提出皖南根据地按计划是要慢慢撤离的话,是否有必要皖南建校,这会增加撤离的风险。而且在皖南也不好开展政治教育。不如干脆建到江北指挥部这边,可以就地培养干部。项英认为盱眙这边风险也很大,心中思虑如果能在山东山区扎下根来,那里才是办校的好地方。

杨文翰提议,学校分为三部分,基层军官培训在大别山,中高级军官培训江北指挥部,技术兵种在皖南建校培养。皖南分校以教导队的形式存在,皖南有个好处是离华东近,知识青年多,可以多吸引一些人才,为新四军多输送些新鲜血液。这类学校的规模就不会太大,避免引起日军或国军的注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讨论大家均表示同意。接着大家又讨论具体执行北上任务部队,把方案大纲确定了下来,皖东北上苏北、山东的部队规模确定为三个主力团,三个主力团走后皖东会重新组建这三支部队。

项英交待杨文翰,向苏北、向山东发展的工作要落在他的身上。任务很艰巨,他要有思想准备。他这个开路先锋做好了,我们新四军的发展前景就打开了。山东还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据去延安的黎玉书记介绍,人数有三万余人,但没有经过正式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弱。也急需正规部队过去。

杨文翰道:再困难也没有在赣东北打游击困难,只要有了方向,我们不断努力总会有一天成功的。

项英笑了,拍了拍杨文翰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文翰又道:首长,能不能把李振华留下来给我当参谋,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而重大,又是李振华提议的,我想他应该会有很多发展的思路。

项英最终同意了杨文翰的要求,把李振华留在了江北指挥部。。

项英在黄花塘只呆了两天就启程回皖南,经黄山至柘皋河,乘汽艇过巢湖到达翠屏山,经无为过长江,一路风餐露宿。11月12日终于返回皖南军部。

顾不上休息,项英就找来袁国平了解军部这段时间情况。

袁国平向项报告,三支队刚打了一场胜仗,10月30日,湾祉日军出动500余骑兵,分三路向我进犯,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驻红杨树、马家园一带的守军。谭震林立刻命令六团三营扼守马家园、十甲村、夫子筷(现名保沙),担任正面防御,五团三营担任左翼侧击和警戒,二营随团部驻扎西河镇,一营活动于青弋江镇至蒲桥一线作预备队。接火后,我军以小战斗群加单个散兵坑同日军灵活作战,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经过4天激战,我军再次挫败敌人的进攻,歼敌300多人,收复马家园、红杨树。我方伤亡32人,其中排长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