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合作达成,皆大欢喜(第2页)
不一会儿,一位头戴高帽、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推着小车来到桌旁。
车上架着一只烤得枣红油亮、滋滋冒油的肥鸭,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师傅,麻烦您片得薄一点!”朱霖笑着叮嘱。
“好嘞!您瞧好吧!”师傅爽快地应道,手起刀落,动作行云流水。
薄如蝉翼、晶莹透亮的鸭皮和粉嫩多汁的鸭肉,随着他手腕的翻飞,一片片整齐地码放在洁白的骨瓷盘中。
真·赏心悦目!
看着盘中那酥脆的皮、细嫩的肉,邹荻帆笑了起来,“说起这烤鸭啊,可是咱燕京的‘食文化活化石’,渊源能追溯到南北朝的‘炙鸭’,到了明代,宫廷御膳里就有了‘焖炉烤鸭’,那会儿就在金陵和燕京都流行开了。”
“后来明成祖迁都燕京,这烤鸭技艺也跟着北上,在民间发扬光大。”
他夹起一片鸭皮,蘸了点白糖,送入口中,满足地眯着眼:“到了清乾隆年间,烤鸭更是成了宫廷御膳的常客。”
“据说乾隆就特别爱吃!《清宫膳底档》里可没少记着‘挂炉鸭子’、‘鸭子火锅’这些名目!那时候的烤鸭,讲究的是皮酥肉嫩,肥而不腻,跟咱们现在吃的,一脉相承!”
屠岸接过话头,笑道:“老邹说得对!这全聚德的历史,也很有意思。”
“它创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始人杨全仁,原本在前门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后来盘下了一家叫‘德聚全’的干果铺,倒过来取名‘全聚德’,寓意‘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为先’,这名字,就透着咱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他一边熟练地卷着荷叶饼,一边说:“全聚德最大的贡献,是把‘焖炉烤’改良成了‘挂炉烤’,用果木(枣木、梨木)明火烤制。这果木燃烧时特有的清香,能渗入鸭肉,赋予烤鸭独特的风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挂炉烤鸭’的技艺,后来成了全聚德的招牌,也成了咱燕京烤鸭的代表!” 刘青山听得入神,感慨道:“这小小一只鸭子,背后藏着这么多历史和文化!邹老师,屠老师,您二位真是博学,听您二位这么一说,感觉吃的不是鸭子,是几百年的饮食文化啊!”
“这让我想起,咱们写诗作文,不也是在传承文化吗?”
“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当下的情感和思考,但根子还是扎在几千年文明的土壤里。就像这烤鸭,技法在创新,味道在变化,但那份对‘酥脆鲜香’的追求,那份‘聚德’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
邹荻帆立刻竖起大拇指,赞道:“说得好!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
朱霖也听得津津有味,插话道:“我还听说,很多文人墨客都偏爱这口儿。”
“老舍先生在《茶馆》里就写过前门吃烤鸭的场景;梅兰芳大师为了保护嗓子,据说最爱吃这焖炉烤鸭,因为挂炉烤鸭火气大些;还有zzL生前也多次在全聚德宴请外宾,把咱们的烤鸭文化推向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