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依旧潇洒 作品
第139章 土地制度(第2页)
唐代前期延续了这一制度,通过系统的土地分配与管理机制,确保耕者有其田。
从表面看,这种制度设计颇具合理性:既能保障农民基本生计,又能强化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但历史的发展却表明,如此看似完善的制度为何最终难以为继?
确实,均田制的崩溃本质上是因为它无法适应封建社会的现实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土地有限,人口增长——根本矛盾
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可以不断分配给新增人口。但现实是:
-土地总量固定,而人口会随着和平时期增长(如唐朝“贞观之治”后人口激增)。
-可分配土地越来越少,最终无地可分,制度自然瓦解。
豪强地主vs国家——权力博弈
均田制的理想是“抑制兼并”,但实际操作中:
-豪强地主仍能通过各种手段(如隐匿人口、强占土地)扩大私有土地,而国家难以彻底清查。
-如果强行没收地主土地,必然激起反抗(地主阶层本身就是统治基础的一部分,官员多出身于此)。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比依赖国家分配更现实,最终土地仍会流向私人控制。
生产力低下,制度成本过高。
均田制需要强大的行政能力来持续登记人口、丈量土地、重新分配,但古代政府:
-无法精准掌控基层(信息传递慢、官僚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