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经济特区 (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朕从内帑出。”朱常洛打断他,“朕的私库还有些银子,先拨五百万两给皇家银行,不够再从矿税里挪。” 这话一出,众人都愣住了。万历爷在位时,内帑的银子看得比命还重,没想到泰昌帝这么大方。

也不是朱常洛大方,而是如今太有钱了!要知道,很多赚钱的行业皇帝都有股份呢!

叶向高连忙道:“陛下,内帑是您的私产,岂能为了辽东动?”

“朕是天子,天下都是朕的,分什么公私?”

朱常洛叹道,“辽东安稳了,天下才能安稳。若是辽东再乱,朕就是有再多银子,也守不住。”

他看向众人:“萧如薰在折子上说,五年后辽东税银分三成给内帑。朕信他。”

“我去!”众人顿时眼红了,怪不得这么大方?感情镇南王给了保证了啊!

方从哲这时开口了:“陛下,臣担心的是官吏。辽东的官员,多是些老油条,怕是执行不好新政。要不要派些得力的去?”

朱常洛想了想:“让萧如薰自己选。他觉得谁能用,就调谁去。特区之内,他说了算。”

叶向高还是不放心:“二十年免税,会不会让其他省份有意见?比如陕西、山西,也常闹灾,他们要是也求免税,怎么办?”

“那就告诉他们,”朱常洛语气坚定,“谁能像辽东那样,五年内自给自足,还能供应边镇,朕也给他们免税。做不到,就别起哄。”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辽东:“这里以前是大明的门户,守住了,北拒蒙古,东防朝鲜,南护京师。现在是咱大明的粮仓,以前只知道派兵守,现在要让它自己活起来。活起来的辽东,比百万精兵还管用。”

最后,朱常洛拍板:“辽东经济特区,准了!二十年免税,按江南价收粮,皇家银行免息贷款。明日就下旨!”

李汝华还想再说,被叶向高拉住了。叶向高朝他摇摇头,示意别再争了。

圣旨传到辽东时,萧如薰已经赶到正在盖州卫视察春耕。

接过圣旨,他当场就拆开了。旁边的参将赵率教凑过来看,越看越激动:“将军!陛下准了!二十年免税,江南价收粮,还有贷款!这下辽东有救了!”

萧如薰却很平静,他把圣旨递给亲兵收好,对赵率教说:“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招垦站要多设些,郎中、文书配齐,农具、种子备足。告诉百姓,到了辽东,有地种,有饭吃,还能让孩子读书。”

赵率教有些担心:“将军,真能有那么多人来吗?”

“会来的。”萧如薰望着刚翻过的黑土地,“天下的百姓,就图个安稳日子。这里能给他们,他们就会来。”

果然,消息传出去没多久,山海关就热闹起来。

第一批来的是山东的百姓。领头的叫王老实,带着老婆孩子和弟弟,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捆着铺盖和锅碗瓢盆。

到了山海关,守城的兵丁不仅不拦,还递过来两个热馒头:“去辽东的?往前走,招垦站有热水,能歇脚。”

王老实不敢信,捏着馒头问:“真……真不用交税?”

“圣旨上写的,还能有假?”兵丁笑着说,“去了就有地,还能借牛借种子,十年免息。好好种,将来就是地主了!”

过了山海关,王老实发现路两旁真的有招垦站。文书给他登记,问他想种什么。

“俺啥都会种!”王老实搓着手,“只要有地,俺能种出金疙瘩来!”

文书给他划了一百亩地,在盖州卫东边,还告诉他:“要牛不?银行的人就在那边,去办个手续就能领,十年免息,五年后再还。”

王老实这辈子没借过钱,犹豫着不敢去。旁边一个读过书的流民劝他:“这是朝廷的好政策,不借白不借。有了牛,能多种五十亩地,五年后早赚回来了。”

王老实咬咬牙,跟着去办了贷款,领了一头黄牛、一套犁具,还有两石稻种。

“俺一定好好种!”他对着辽东的方向磕了个头,拉着牛,带着家人往自己的地走去。

人越来越多,三个月就来了三万多人。萧如薰又下了几道令:

一是建卫学。每个卫所都要设学堂,流民的孩子免费入学,学满三年,成绩好的能去辽东都司的学堂继续读,将来有机会考功名。

王老实的大儿子王栓柱,就被送进了盖州卫的卫学。先生是个从江南来的老秀才,教他们读书写字,还教算术。

“爹,先生说,俺要是能考上秀才,就能当小官了。”王栓柱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说。

王老实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学!将来当了官,别忘本就行。”

二是开作坊。鼓励商人来辽东开铁匠铺、木器行、纺织厂,皇家银行给贷款,利息减半。

江南来的商人陈万全开了家铁匠铺,专门打犁铧和镰刀。他算过账:三万流民,每家至少要一套农具,就是三万套,能赚不少钱。

“这里的生意好做!”陈万全对伙计说,“官府不刁难,税还低,只要东西好,不怕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