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皇权与士绅

朱元璋不查不知道,一查当真震惊,大明废除了士子免税田制度,换钱粮发放给士子才几年?

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士绅们将名下的田产,通过诡寄之法,变着法的逃税、偷税。

吏部尚书李信的脸色有些难看,硬着头皮辩驳道:“偷税之举,历朝历代屡禁不止,陛下英明神武,定可震慑宵小……”

朱标瞧见朱元璋的眼中怒火熊熊,担心李信等人再说下去,朱元璋非发怒见血不可,他咳嗽一声,打断了李信的诡辩:“诸位大人有所不知,各地偷税行径极为严重,单说苏州府一地,就有士绅将土地记挂在退职官员名下,更有甚者放在灶户名下,苏州知府金炯明知苏州逃税者甚多,却不管束,放纵苏州府内士绅横行!”

户部尚书郭允道吃了一惊,道:“金炯?不可能!金炯为官刚直,去年还上书,请求为苏州府减税,至于将土地记挂在灶户名下,这更是天方夜谭,灶户又不免税,将土地记挂在灶户名下,有何用?”

朱标叹了口气,痛心疾首地解释道:“灶户专门从事盐业生产,属匠籍,被免除普通的田赋,又因灶户主业为盐业生产,极少务农,一般而言,官府会分配‘灶地’,灶地不收田赋,父皇废除士子免税制度后,许多士绅为了不缴纳赋税,就将主意打在了灶户身上。”

记挂在灶户身上的土地,不用缴纳田赋,故在士绅的威逼利诱,官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下,灶户身上平白无故多了许多土地,可他们的日子并没过得多好,依旧药缴纳官府规定的额度食盐。

朱标解释完这种情况,李信沉默了,他是真没想到,各地的士绅这么厉害。

论钻空子,逃税,那群家伙无所不用其极。

朱元璋的虎目扫过群臣,道:“连金炯这样的人,都与那群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窃取国家赋税,尔等说,咱要怎么宽恕他们?”

闻言,郭允道眼珠一转,大声道:“陛下!臣糊涂!不知天下百姓竟受到此等盘剥,臣错了!”

郭允道这条老狐狸,自他母亲生病痊愈,顺利返回户部尚书的位置,便越发油滑,他第一个察觉出今日说服朱元璋这事儿不成,立刻随风倒。

李信也不甘落后,跪地请罪,道:“臣鼠目寸光,不及陛下、殿下高瞻远瞩,明察秋毫,请陛下降罪!”

六部尚书纷纷请罪,不敢再提为民请命的事儿。

朱元璋借着此事,重申主张,对付各地涉及郭桓案的贪官污吏,一个都不能放过!

早朝后,朱元璋与朱标漫步于宫中,朱标忍不住说道:“父皇料事如神,今日诸位大人真就借着入京的百姓,请父皇您宽恕各地官员。”

有从外地来的百姓入金陵,带着联名上书这件事,朱元璋早就知道了,锦衣卫甚至将那些百姓从何处来,领头的百姓姓甚名谁,都搞得一清二楚。

不过,朱元璋并未阻止百姓上书,他要看看,朝中官员能借此闹出多少波澜。

朱元璋背着手,漫步在前,轻声说道:“朝中的官员,哪一个不是亲朋故旧众多?他们为地方的官吏说话,不奇怪,不过标儿,你可看出这郭桓案里面,对咱大明来说威胁最大,最麻烦的是什么?”

朱元璋有心考教朱标,朱标思索片刻,道:郭桓欺上瞒下,贪墨税粮巨大,并联合六部官员贪赃枉法,当为最大的麻烦。”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摇了摇头,道:“郭桓,无根之萍,咱一道圣旨,彻查郭桓,郭桓与六部官员顷刻间倾覆,不足为惧。”

朱标闻言微微一怔,又说道:“各省布政司官员,以及下属府州县官员,中饱私囊,知法犯法,当为最大的麻烦。”

朱标认为这次他一定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儿上,岂料朱元璋还是摇了摇头道:“各省布政司官员能有多少?在职的官员又有多少?真正麻烦的,在于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