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银行与迁都(第2页)

户部尚书郭允道微微蹙眉,行礼道:“陛下,您将宝钞提举司独立于朝廷之外,臣能明白,但是这银行还请陛下详细说说。”

郭允道掌管户部,仅凭朱元璋的只言片语,便察觉到银行的厉害之处。

朱元璋便将他与朱辰所说的那些话,挑选其中的要点,与群臣讲述了一遍。

听完朱元璋的话之后,群臣无不是惊讶不已,郭允道更赞叹连连,只因这银行属于宝钞提举司,可印制官方宝钞,有宝钞与朝廷做背书,岂不是能吸纳天下的资财?

这哪里是什么银行,分明是一棵摇钱树!

郭允道、李信、刘仲质等大臣心里犯嘀咕,那位陛下身后的高人,究竟是谁?

早有传闻,朱皇帝身边有一位世外高人,救治朱雄英的急症,治疗徐达的背痈,以及很多大事,背后都有那位高人指点,朱元璋一个不精通经济的君王,能想出银行这种高明的点子,定是那位高人指点。

然而,当群臣们极为震惊的时刻,朱元璋带给他们的震惊,还不止于此。

“郭桓案,始于北平府曹氏印制的假宝钞,否则,这郭桓欺上瞒下的事情,还不知要欺瞒咱多少年!”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闻言,第一个站出来,附和道:“陛下圣明,郭桓罪不可恕,好在有陛下您明察秋毫,大明官场上下焕然一新啊!”

宋讷阿谀奉承,却没有换来朱元璋一个好脸色。

“北平府官员胆大妄为,尸位素餐,当年燕王在北平府的时候他们尚且还能收敛,燕王离开北平府才几年,就变成了这样?焕然一新又如何?北平如此糜烂,皆因远离朝廷,官员懈怠,长此以往北平府焉能承担起宿卫北方之重任?”

吏部尚书李信听出了朱元璋话里的弦外之音,连忙问道:“那敢问陛下,您觉得要如何才能改善北平的情况?”

李信暗自琢磨,朱元璋估计要在北平府长设锦衣卫,由锦衣卫监督当地的官员。

蒋瓛在假宝钞案与郭桓案里立下大功,当下官复原职,可谓春风得意。

与李信抱有一样猜测的官员不少,他们虽不喜锦衣卫,更不想看到锦衣卫权势上涨,奈何郭桓与赵全德、李彧等人的确不是东西,搞得群臣连反驳的理由都找不到。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道:“北平府乃重镇,官员糜烂,武备废弛,乃亡国之道,若要整肃北平府,令我大明南北弥合,上下一心,唯有迁都一条路可走!”

实际上从大明开国之时,朱元璋就只是将金陵当作过度,不然之前他也不会派李善长前往凤阳营造中都,只不过是因为一些事,凤阳中都不了了之,但是朱元璋想要迁都的想法就一直没有打消过。

上次刘三吾因为南北之见从而造就了科举舞弊案,朱元璋就再次产生了迁都的想法,这次爆发出的假宝钞案更是从北平而起,这足以说明朝廷对北平府的掌控很弱,而从朱辰那里,朱元璋也知道后面老四迁都了北平,所以他这次才提出了这个想法来。

朱元璋话音一落,朝堂“哗”地一下炸了锅,武英殿大学士严震直直接冲了出来:“陛下!不可迁都,金陵城乃我大明的国本,若迁都动摇国本,动摇江山社稷!”

朱元璋若在北平府,设锦衣卫监督北平府官员,群臣还能忍耐捏着鼻子通过,朱元璋若要迁都,那动摇的就是满朝文武的身家性命,动摇的就是大明的格局!

礼部尚书刘仲质“扑通”跪地,声泪俱下地喊道:“陛下!万万不可,昔日陛下定都金陵,发兵北伐,收取大都,山西,收服燕云十六州,金陵是陛下福地,是我大明的福地!”

东阁大学士吴沉亦跪地叩首,道:“请陛下三思,金陵在大明在,金陵乃大明之根本,北平府远在北地,冬日苦寒,岂能作为我大明的国都?”

群臣纷纷反对,不是跪地叩首,便是慷慨陈词,总结起来就两个字:不行!

朱元璋望着反对的群臣,面色逐渐变得肃穆。

“诸位爱卿可还记得刘三吾?”

朱元璋一开口,群臣立刻偃旗息鼓,吏部尚书李信含着泪,道:“臣等岂能忘记?刘三吾科举舞弊,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