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金陵军校(第2页)

“军伍之人粗鄙?难道读书人就高尚么?《大诰》之中记载的有多少都是读书人办的恶事?”

“那又如何?改不了武人不会治理地方的事实,让军卒入乡官,天下必乱,尔等莫非忘了前唐藩镇之事!”

“笑话!当初驱逐暴元的时候,多是武人为陛下出力,才能驱逐鞑虏,光复华夏!你凭什么说武人会让天下乱!”

……

奉天殿,文臣武将之间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整个奉天殿都快成了菜市场,闹哄哄一片。

“都给咱闭嘴!”朱元璋当即大喝道。

众臣也反应了过来,连忙请罪道:“臣等失礼,请陛下恕罪!”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令裁撤军卒择优进入乡官的事情,与军改新政一起推行,咱心意已决,尔等不必再议!”

朱元璋拍板定调,令武勋集团长出了一口恶气,而之前还得意洋洋的郭允道等人,成了霜打的茄子没了精神。

不过,朱元璋的新政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新军制施行之后,军中的人才稀缺,咱决定在金陵建立大明‘军校’,为大明培养军事人才,朕为校长,太子为副校长,此为定制,傅友德,蓝玉,王弼,你们这些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都得去给军校的学子上课,不得藏私!”

闻言,傅友德站出来,轻声说道:“臣定全力以赴,为大明培养人才,壮我大明国威!”

朱元璋为校长,这可是天子门生,而他们这些人去上课,也有了师生的名分,这对于武勋集团来说是好事。

傅友德表态,蓝玉、耿炳文等人亦陆续站出来,表示会全力以赴,支持新政!

兵部尚书温祥卿更是高声道:“陛下圣明!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设军校将我大明将官的经验传授给后辈新人,可保大明武德,臣愿意为陛下分忧,组织筹建军校一事,臣保证,半年之内,必定可以将军校建好!”

就你积极!

朝中文官无不暗中唾弃温祥卿,当了几年耿炳文的幕僚,便与武勋集团走得那么近,简直丢光了文人的脸面!

文官见到这场面,心里有苦说不出,就在刚才,他们还在为军改庆贺,如今却要眼睁睁地看着武勋得意、出风头。

军校的存在,等于一个源源不断的造血机器,将武将源源不断地推入朝廷。

这样一来,武将将彻底占据朝廷的半边天,形成与文官相互抗衡的力量。

早朝散去,文武百官心情复杂,有欣喜者,有忧虑者,亦有事不关己者。

当晚,秦淮河畔某艘船只上,户部尚书郭允道、礼部尚书刘仲质、刑部尚书开济,以及右都御史汤有恭,相聚一处。

刘仲质微微闭着眼睛,摇头叹息道:“借着马远一案,我等费了多少力气?动用了多少人脉?才将陆仲亨牵扯进来,到头来,就拿下了陆仲亨四人的丹书铁券,还有十几个卫所的指挥使!”

开济当即宽慰道:“刘公,这不是陛下改了军制么?如今没了卫所制度,那群武人有的头疼了。”

“新军制?”

闻言刘仲质冷笑一声,道:“新军制虽然废除了卫所制度,但那军校,还有让退役的士卒去当乡官,你们不会看不出陛下的意思吧?”

“陛下摆明了未来要重用武人,甚至要让武人去治理地方,加上那劳什子的军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武将,以后,我看武人会骑到我们的头上吃喝拉撒!这酒,我是喝不下去了!”

说到最后,刘仲质狠狠地将酒杯往桌上一甩,满身火气。

汤有恭也是唉声叹气,看向了一直一言不发的郭允道,道:“郭公,为何你一言不发?莫非是有了对策?”

四人里面,郭允道是最老谋深算的,主意也最多。

闻言,郭允道不紧不慢地倒了一杯酒道:“对策?对策老夫是没有的,陛下已经定了新政,咱们胳膊拗不过大腿,老夫也劝诸位一句,干好自己的本职,别让他人挑出毛病来,至于军校与乡官的事情,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