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实学之道(第3页)

除非朱辰那家伙或者他朱元璋将后世的教材一一搬来,持之以恒搞上十年、数十年,或许才能培养出一番现代科技的土壤,然后孕育出美妙的花儿。

不过在如今的崇祯一朝,王朝的变迁、时间的伟力之下,哪怕不用他朱元璋从后世现代世界搬来,这方世界这个时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隐隐约约也是孕育出了这样的土壤,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王承恩。”

朱元璋忽的睁开双目,唤了一声,顿时武英殿外一直在殿外候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飞速走进,“太祖皇帝。”

“奴婢在。”

王承恩连忙答道。

朱元璋将他的用意说出。

王承恩心领神会。

王承恩可不是什么不识字的太监,能待在朱由检的身边那般久,也是颇有文化,对于这东西方之间的学术也算是有过一定的了解和造诣,更别提此前在这崇祯一朝内阁里面,亦有一位大学士也是这一方面的佼佼者。

次日,清晨时分。

王承恩再来到武英大殿,朱元璋刚刚下了朝会。

王承恩将他收集过来的情况悉数告知,同样整理好了奏章,摆放在了武英殿的案桌之前。

打开奏章,朱元璋匆匆一扫。

上面赫然写着眼下崇祯一朝在这近代科学方面之内的顶尖人才。

正是东方传统与西方科学交汇的关键时期,尽管这个时期时局动荡,但照样有一批人通过翻译西学、总结本土技术,展现出了这一行业方面的潜力。

而在其中领头的一人正是徐光启。

此人在崇祯六年刚逝世不久,此前在朝野之内担当礼部尚书,亦有内阁大学士的身份,而且主编《崇祯历书》。

在其科学方面的实践亦是成就颇多,翻译《几何原本》、编缀《农政全书》,包括历法改革,甚至还有那汤若望等传教士也都同他这位徐阁老息息相关,甚至包括欧洲数学公理化的体系,也都是由他专门系统引入。

只不过由于天不假年,早早去世,所以未完成这历法方面的推广,而他的实验方法也并没有被崇祯朱由检重视,没有被这当下的大明朝廷给制度化。

毕竟对于太祖皇帝朱元璋没来到之前的大明崇祯一朝而言,无论是中原之处的李自成、闯王高迎祥,还是这关外越发汹涌的后金鞑子,哪一件事可都要比这所谓刚刚冒出尖尖苗芽儿的科学要来的重要的多。

“可惜了咱的大学士,咱的徐光启,若有此人在,恐怕咱在这崇祯一朝想做的一番大事,也就有了个合适的负责人。”

朱元璋大为长吁短叹道。

面对如此国之大事,太子朱慈烺可不敢开口,只是乖巧地在旁边候着而已。

“罢了罢了,便将这位钦天监监正李天经给咱找来。

他既然能接替这位徐大学士继续修撰《崇祯历书》,想必也定是一方大才,将他唤来,就说咱有国之大事相托。”

由于对现代科技的憧憬,所以朱元璋倒是对这位未曾谋面,但却是徐光启生前好友的钦天监监正李天经难得的和善态度。

“是,太祖皇爷。”

王承恩继续恭敬领命,但内心也隐约将这位平日里貌不惊人的李监正给记在了心上,内心终究还有些别扭。

钦天监这一项,是推测天象、修正历法,还有和礼部那边配合,不过也就只是朝堂之上的区区衙门而已。

论其实权实在太薄,素来也不被官员重视,怎么今儿却是被太祖皇爷如此推崇?

不过无论如何,王承恩在内心暗暗决定,接下来的一段时日,他定要对这钦天监高看一眼。

此刻,京城之内,朱元璋准备大搞特搞这科学的火种一番之时,那掌印方正化也是带着旨意离开京城,来到了江南苏州府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