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大顺天子,李自成身死(第2页)
而辽东之处,关宁防线稳固,总兵祖大寿接连大捷,有着监军太监曹化淳亲自驻守监督,这些军情要报也是切实可行。
并非有人敢杀良冒功、虚假传来。
再加上新军之处,还有这京城之内军械所的火器发展,如火如荼。
如今大明的火器,一年时光变化之大,他这兵部尚书都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所以对于辽东锦州城、关宁城之内的情况,却是大大放心。
而那盛京城之内的皇太极,包括漠南蒙古,虽已收复了之前的察哈尔部残部,但还有不少的阿敏残部已然退守到了朝鲜国的义州之处。
可朝鲜国一直掌控着朝鲜半岛,是大明的附属国,对大明向来忠心耿耿,在万历年间到天启、崇祯,对于大明阻击后金之人起到了不少的牵制效果。
如今大明崇祯一朝政通人和。
朝堂之上,朱元璋独掌乾坤,君臣一体,皇太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一旦入关,大明君臣自不会看错,更不会忽视这一股重要力量。
“朝鲜之处,我大明必保,既可彰显我大明圣威,同样也能对这大金皇太极、努尔哈赤的这些女真人予以重击。”
俯瞰着面前的皮岛、朝鲜半岛四处的堪舆图,兵部尚书张凤翼目光凝重,条理清晰地说出他的推断,以及兵部这边众人所商讨出的战略,“皮岛之处,我大明必将重新夺回,唯有如此,才能逐渐进军朝鲜,援助他们。”
“尚书大人所言极是。”
杨嗣昌同样缓缓开口,一边诉说,一手指向了那义州之处,“义州乃是大明、后金以及朝鲜三方接壤之处,若想要阻断后金与明朝之间的互通有无,除了海上皮岛之外,便只有这陆路的义州可以实现了,乃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
兵部的尚书、侍郎二人意见达成一致。
朱元璋读过明史,所以也自是知晓皇太极的野心,更明白这义州之战的重要性。
“朝鲜之处,的确该救上一救。”
朱元璋颔首点头,面露认可之意:“兵部着手派兵前去,中原之处贼寇既已逐渐平息,着令洪承畴还有那秦良玉,我大明四处精锐,全都齐齐前往。”
“除了留守各个地方的驻守兵力,防范后继之人的小股流窜以及其他叛贼一党,其余之人,京营新军、陕西边军一部分、关宁铁骑还有军火器营,大队人马齐齐入驻朝鲜境内。”
没人比朱元璋更了解。
如今在这崇祯九年时节,那如今的大清已然称帝登基的皇太极,会对朝鲜如何重视,所以他们大明也该展露出强硬的态度,接下来朝鲜的局势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能很大程度决定大明和大清之间的国运之战究竟是在上风还是下风。
“微臣遵旨。”
兵部尚书张凤翼、侍郎杨嗣昌二人心头一紧,全然未曾想到太祖朱元璋他老人家竟对朝鲜重视到了这般地步,个个赶忙答道。
离了这武英殿,再离了紫禁城,回到了兵部衙门,两人也就着手开始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户部还有其他的礼部那边开始配合,各个衙门之间互通有无,政令相传。
局势很快一变。
这原本刚刚平静下去的京城之处,又开始带了几分穷兵黩武之意。
不过好在,户部大量的银钱开始入库,查抄的那些豪族世家还有徽商、晋商之力,足以支撑接下来大明国战的一部分运转,再加上中原之处流寇的解决,更是让那些有心人全都持观望态度。
不少人更是将宝押在了大明朝的身上。
使得这京城之处的一切行动显得风平浪静,通畅无阻。
“此事,要不要同阁老他们商讨一二?”
兵部衙门之内,张凤翼的对面,杨嗣昌目光闪烁,沉声问道。
张凤翼听后眉头微挑,脸上却露出一分莫名的笑意:“此事由太祖下令,太祖之令,臣子定当遵从,同阁老们又有什么关系?”
张凤翼幽幽反问,杨嗣昌不由低下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