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技术壁垒,初显价值(第2页)
那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犁”,要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废品,要么效果甚至还不如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直辕犁。
村民们终于无奈地认识到。
张大山家那把犁,看着简单,里面却大有门道。
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模仿出来的。
这其中,存在着一道他们无法跨越的鸿沟——技术的壁垒。
张大山对于村里这些仿制的举动,自然是心知肚明。
他每天去地里干活,都能看到那些或躲闪或尴尬的目光。
偶尔还能听到几句关于仿制失败的抱怨。
对此,他只是在心里冷笑。
《天工开物》里的智慧,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偷师学去的?
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没有系统的知识,没有精确的计算,没有合格的工具和材料,光靠模仿外形,不过是徒劳无功。
但他并没有去嘲笑那些失败者。
也没有主动去炫耀自己的技术。
他只是默默地,继续用他的曲辕犁,耕耘着自家的土地。
用实实在在的效果,无声地证明着知识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很快就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出来。
这天,就在张大山快要收工的时候。
那个上次来求借犁被拒的邻居张河,再次找了过来。
这一次,他的神态比上次更加谦卑,也更加急切。
他手里提着一个不大的篮子,里面似乎放着几个鸡蛋和一小块风干的兽肉。
“大……大山哥。”
张河走到地头,脸上带着讨好而又有些羞愧的笑容。
“俺……俺又来了。”张大山停下手里的活,看着他。
“河子兄弟,有事?”
“是……是有点事,想再求求您。”
张河搓着手,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俺……俺也学着您做了个犁,可……可您是知道的,根本用不成。”
“眼瞅着这地再不翻,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俺家……俺家就指望这几亩地活命呢。”
他说着,声音都带上了一丝哽咽。
“俺……俺知道您那犁是宝贝,不能外借。”
“俺也不求借了。”
“俺就是想……想求您大发慈悲,帮俺……帮俺也做一把那样的犁。”
他鼓足勇气,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说完,他连忙将手中的篮子递上前。
“大山哥,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您先收下。”
“工钱……工钱您说个数,俺就算是砸锅卖铁,也给您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