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153章 县衙来人,亲察民情(第2页)

又用手指敲了敲,发出沉闷的“梆梆”声。

“这墙……是用何物所砌?竟如此坚硬平整?”他转头问道,眼中带着明显的好奇。

张大山心中一紧,知道关键问题来了。

他连忙躬身回答,脸上露出憨厚而又略显局促的笑容:“回大人话,这……这其实就是普通的泥巴做的土坯。”

“只是草民年轻时就不是个安分的人,总喜欢瞎鼓捣些木工、土石的玩意儿,没少挨俺爹的骂。”

“后来分家出来,住的那牛棚……实在是不像样,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实在是日子过不下去了,穷则思变,草民就试着往和泥的法子里加了些河沙和铡碎的稻草,和泥时多用了些水,踩得更实诚,又用木模子压出来,慢慢阴干。”

“反复试了几十次,才侥幸发现这样做出来的泥坯,确实比寻常泥坯要结实不少,也没那么容易开裂了。”

“都是些……庄稼人被穷日子逼出来的笨办法,反复试出来的,粗陋手艺,让大人见笑了。”

他再次将技术的来源,归结于自己长期的“瞎鼓捣”和“被逼无奈的试验”,绝口不提任何书本。

“哦?自己琢磨出来的?”王主簿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世间之大,能人异士往往藏于草莽。倒也不奇。”

他没有再追问砖坯的事,而是走向院后那口深水井。

看到那坚固的井台和精巧的辘轳,他让人打了一桶水上来。看着清澈见底、甘甜可口的井水,听着张大山讲述旱灾时此井的作用以及有限度周济乡邻之事。

王主簿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随后,他又提出要去看看那架引人注目的水车。

一行人再次来到河边。

看着那架优化后效率更高的龙骨水车,平稳地将河水送往田地。

王主簿更是啧啧称奇,围着水车仔细观察了半天,还亲自试着摇了摇曲柄。

“此等提水利器,若能量产,于我县农事,裨益甚大啊。”他感叹道。

“大人谬赞。”张大山连忙道,“此物制作粗陋,耗时耗力,且需特定水文地势,怕是……难以广泛应用。”

他巧妙地给对方泼了点冷水,降低对方可能产生的“征用”或“强制推广”的念头。

视察完水车和田地,王主簿又询问了关于药材、纺织等副业的情况。

张大山都一一用类似的口吻,谨慎地回答了。

强调是“小打小闹,补贴家用”,“土法子,难登大雅”,“全赖赵掌柜照拂”。

自始至终,他都保持着恭敬谦卑的态度,问什么答什么,但绝不多说半句,更不主动显露任何可能引人深究的“不凡”之处。

张有德几次想插话,试图贬低张大山或者将功劳揽到自己身上。

但都被王主簿用一个眼神或者一句“本官自有判断”给挡了回去。

王主簿还特意叫了几个在附近围观的、看起来比较老实的村民过来问话。

他没有问张有德带来的那些人,而是随机挑选了像张河、钱大爷这样的人。

“老乡,本官问你,去岁大旱,村里情况如何啊?”

“回……回官老爷话。”张河有些紧张,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苦啊。太苦了。河干了,井也干了,地里颗粒无收,差点就……就没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