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187章 周师欣慰,倾囊相授(第2页)

这不仅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经史功底,更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开始有意识地,与小山讨论一些当今天下的大事。

虽然他们身处偏远山村,消息闭塞。

但周先生毕竟是读过书、见过些世面的人,偶尔也能从过往的行商或者县衙的邸报中,了解到一些关于朝廷政策、地方利弊、以及边疆战事等方面的零星信息。

他会将这些信息,结合书本上学到的那些“修齐治平”的道理,与小山一起进行分析和探讨。

“小山,你且说说,如今朝廷推行‘新法’,意在富国强兵,然则为何在某些地方,却反而导致民怨沸腾,官逼民反?”

“你以为,这其中的症结何在?若由你来献策,又当如何趋利避害,使新法真正惠及于民?”

或者,“我大宁朝北有强敌环伺,西有异族袭扰,边患不绝,国库空虚。你若为一方大员,当如何筹措军饷,整顿边防,以安社稷,以固疆土?”

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普通童生所能思考的范畴。

甚至连一些久经官场的宿吏,也未必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周先生要的,并非是小山能立刻就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良策。

他要的,是培养小山那种“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是锻炼他那种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问题本质的敏锐眼光。

是引导他将书本上学到的那些“死”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小山在恩师这种近乎“拔苗助长”式的引导下,虽然常常感到学识浅薄,力有不逮。

但他那颗聪慧好学的心,却也因此而被极大地激发和拓展了。

他开始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理解经文的字面含义。而是会主动地去思考,这些圣贤的教诲,在当今这个时代,究竟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又该如何才能真正地付诸实践?

他的眼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石村这片小小的天地。

而是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的外部世界。

他的心中,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模糊的、却又异常坚定的信念——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

更是为了能为这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为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了学问上的倾囊相授,周先生对小山在应试技巧和考场心态上的指点,也同样是细致入微,不遗余力。

他会根据自己早年参加科考的经验,以及对历代科场掌故的了解。

向小山详细讲解院试的流程、规矩、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院试由学政大人亲临主考,其威仪非同小可。入场之后,务必谨言慎行,不可有丝毫喧哗或左顾右盼之举,以免被视为失仪,影响考官印象。”

“试卷发放之后,切莫急于下笔。务必先将所有题目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合理分配答题的时间。”

“遇到生僻或自己把握不准的题目,切不可慌乱。可先将其搁置一旁,待完成其他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琢磨。有时候,换个思路,或者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反而能豁然开朗。”

“答卷之时,字迹务求工整清晰,卷面务求干净整洁。学政大人日理万机,批阅的试卷堆积如山,一份字迹潦草、涂抹狼藉的卷子,是绝不可能留下好印象的。”

“更重要的是心态。”周先生的语气变得格外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