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规模种植,本草广传(第3页)
于是,继水利、农具、粮食加工、蒙学之后。
一场旨在将青石村打造成“药材之乡”的“中草药种植推广运动”,便在张大山的亲自策划和大力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张大山先是带着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和年轻力壮的后生。
走遍了青石村周边的山山水水,仔仔细细地勘察了各处的土质、水源和日照朝向。
然后,便根据不同药材的生长习性,为各家各户,规划出了最适合种植的药材品种和种植区域。
那些向阳的、排水良好的沙质坡地,就适合种黄芪、甘草。
那些阴凉湿润、腐殖土厚的林下地,则适合种天麻、黄精。
而那些靠近水源、土层深厚的平缓地块,则可以尝试着种些当归、白芍之类的。
他还从自家那早已兴旺的药圃里,精挑细选出一批长势最好、也最纯正的药材种苗和种子。
分发给了那些愿意参与药材种植的农户。
在张大山的悉心指导和村民们高涨的热情参与下。
青石村那些原本荒芜沉寂的山坡和林地,很快就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片片规划整齐的药田,如同绿色的地毯一般,在山野间铺展开来。
空气中,也开始弥漫起各种草药特有的、淡淡的清香。
在推广药材种植的同时,丫丫也没有忘记父亲当初的嘱托,和她自己学医的初衷。
她利用在“济民堂”坐堂行医的间隙。
在村学堂休沐的时候。
常常会召集村里的妇人、孩子,和一些对草药感兴趣的汉子们。
用最浅显易懂、也最生动有趣的语言。
给他们讲解一些关于《本草》的浅显知识和日常保健的土法子。
她会告诉他们,那春天里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不仅能当菜吃,还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那夏天里清凉解暑的薄荷叶,泡水喝能提神醒脑,还能缓解中暑头痛。
那秋天里酸甜可口的野山楂,不仅能开胃消食,还能活血化瘀。
那冬天里用来取暖的艾草,晒干了点燃熏屋子,不仅能驱蚊逐虫,还能预防一些时疫感冒。
她还会把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有毒植物的图样,画在木板上,挂在医馆门口和村学堂的墙壁上。
让大家伙儿都能认清楚了,免得不小心误食了,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她甚至还学着爹爹的样子,也编了几句关于辨识草药、安全用药的顺口溜。
比如,“路边野花不要采,当心肠肚坏”、“识得草药是个宝,不识草药是根草”、“是药三分毒,用前问大夫”……
这些简单上口、又充满了实用智慧的“本草歌谣”。
很快就在青石村的孩子们中间,传唱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