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殿试面圣,君前奏对(第2页)
他晓得,这题目,看似宏大,实则也是在考较他们这些新科进士,对这国计民生的真实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他想起自家爹爹张大山,在青石村所做的那些事儿。
从改良农具,到兴修水利,从发展手工业,到开办村学……
哪一样,不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得更好些,让那一方水土能更安稳些?
他又想起这一路行来,所看到的那些民生疾苦和世间百态。
心里头那股子“实学致用”的念头,是越发清晰,也越发坚定了。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犹豫,提笔蘸墨,便在那雪白的宣纸之上,奋笔疾书起来。
他这篇策论,没有像旁人那样,一上来就引经据典,大谈特谈什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的圣人之道。
而是开门见山,直指要害。
他先是分析了当今大宁朝,虽然表面上看着是四海升平,可实际上却也面临着不少内忧外患。
比如那北边的游牧民族,时常袭扰边境,烧杀抢掠,让边疆百姓苦不堪言。
再比如那东南沿海,也时有倭寇出没,劫掠商船,滋扰地方。
而国内呢,虽然也算是风调雨顺了几年,可有些个地方,依旧是土地贫瘠,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究其原因,除了天灾人祸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这农事不兴,工商不畅,民智未开。紧接着,他便话锋一转,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见所闻,还有自家爹爹张大山的那些“奇思妙想”和成功经验。
都一一融入到了自个儿的策论之中。
他提出,要想强兵固圉,就得先让百姓富足,国库充盈。
而富民强国之道,首在兴农。
他详细阐述了那曲辕犁、龙骨水车、水碓磨坊等新式农具和水利设施,对于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的巨大作用。
又建议朝廷,应该鼓励各地推广这些利民之器,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改良农耕技术。
其次,便是要“以工辅农,工商并举”。
他以青石村的砖瓦窑、榨油坊、布坊、酒酱坊为例,说明发展乡村手工业,不仅能吸纳富余劳动力,增加百姓收入,还能繁荣地方经济,增加朝廷税收。
他还大胆地提出,朝廷应该适当放宽对商贾的限制,鼓励货物流通,如此才能让天下的物产,各得其所,互通有无。
最后,便是这“教化为先,藏富于民”了。
他认为,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得开启民智,让百姓都识文断字,明晓事理。
他还以青石村开办村学,不仅教认字,还教算术、农事等实用知识为例。
说明这教化,不仅仅是让百姓懂得忠君爱国的大道理,更要让他们掌握安身立命的真本事。
如此一来,民智开了,民力强了,国家自然也就跟着富强了。
他这篇策论,写得是洋洋洒洒,有理有据,还带着那么一股子说不出的……泥土芬芳和实干精神。
比起那些只会掉书袋、空谈误国的八股文章,那可真是……清新脱俗,独树一帜了。
宁宣宗坐在龙椅之上,听着底下那些大臣们,轮流念诵着新科进士们的策论。
大多都是些个陈词滥调,听得他是昏昏欲睡,兴致缺缺。
可当他听到张小山这篇策论的时候,那原本有些倦怠的眼神,却是猛地一亮!
“嗯?此子所言,倒也有些个新意。”宁宣宗微微坐直了身子,示意那念诵的官员,把张小山的策论,再仔仔细细地,念上一遍。